«‹ March 2015 ›» | S | M | T | W | T | F | 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2010 年 5 月 27 日 星期四 
|
2010-05-27 |
分類: 未分類 |
「因愛成恨」不算愛
產生「憎恨」態度的愛不算是愛
不算是真愛
其實係心理學中
「過於自我中心」
意識反射。
「愛」的相反
應該是「不愛」
而不是「憎恨」&「妒忌」吧
當「因愛成恨」發生
「過於自我」
不會&無法很冷靜和成熟地處理
他認為無人理解自己愛的意願或付出的愛被離棄
無得到回饋
不甘心的「怨」
無法得到宣洩
他的內在心態就在發出恐懼感而叫嚷
再而向愛人產生「憎恨」態度
就像動物生命受到威脅時
多數係自我的保護天性
「憎恨」
係為單純無知的處事行為
當程度最劣時產生
是一種混合心理狀態
妒嫉是發現別人處在某種優越狀態
「自我恐懼」
而自己不如別人時所產生的不愉快感
厭惡感
甚至憎恨感
憎恨同時伴有屈辱
羞恥、自卑
負罪感等心理體驗的複雜情緒。
人容易將
「被害人」
的愛衝動&嫉妒轉為憎恨
而且對對方產生敵意
在不知不覺中憎恨愈來愈大
到最後只想向對方報復
被否定的一方
自覺自尊受到傷害
認為對方負心
無情
卻不知真正關鍵在於自己
表面上是無怨無悔的付出
內心卻隱然有所期待
希望得到愛情
一旦盼望落空
自是滿心酸痛
對一個好
是情誼
不是愛
那好或許會轉變為情愛
卻不是絕對的必然
想用好來換取愛
就是妄想了
因為
世間唯一無法爭取
換得的情感
就是愛
這過程的原因是來自外界的
「棄愛」
傷害但「憎恨」
這過程中
憎恨者和被憎恨者同樣會在痛苦中打轉
所以產生的破壞力最能傷人心
一味誇大自己的不幸
責怪和埋怨別人
羞辱別人沒有理解
總之都是別人的錯
以致錯失了自己命中注定的改善的能量
「愛」
這個字係成熟與不成熟感情思維的差別
就係在於是否願意
而且有能力接受感情裡
「不滿意」
的那個部分...
當有著較成熟的人生觀
認為那幸福快樂的愛
同時也可能伴著痛苦
不會無限制地表現自己的慾望
戀愛
或許是一個尋覓與配對的過程
但感情卻是一個學習與調適的過程
以戀愛的心來看感情
自然是怎麼看怎麼都是失望
與其說緣份是遇到一個能讓自己欣賞與被欣賞優點的人
倒不如說是緣份是找到一個
能讓自己願意包容與被包容缺點的人
就是
「戀愛看的是對方的優點」
而
「婚姻卻是要包容對方的缺點」
要克服
「憎恨」
態度的愛
就要懂得寬恕和懂得
「放下」
和的態度
包容寬恕的愛
令你懂得愛自己
就讓自己快樂點開心點
如果懂得愛自己
設法讓自己學會寬恕吧
因為
真正的力量不是
「生氣、動怒、出手」
而是
「溫和、包容、寬恕」
當我們多一些
「寬宏雅量」
和
「幽默自嘲」
就可以化解不愉快的情境
任何人都會變老
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長大
先學會做人
就識學會做事
對人真誠
認真做事
寬人嚴已地處事
我很喜歡一句名諺
「寬恕別人,便是自己的榮耀。」
當您打算憎恨一個人時
首先感到痛苦的
會是你自己
相對地
當你準備原諒一個人時
首先感到舒暢與快樂的
也會是自己
可不是嗎
懂得「放下」
何等自在
饒了別人的同時
你也饒了自己
做一個懂得「放下」的人
放下心中的怒
放下心中的恨
放下心中的不平衡
不要太斤斤計較
您的每一天都將更美好
當有著較成熟的愛
認為快樂同時也可能伴著痛苦
不會無限制地表現自己的慾望
恆久可以嗎...?
|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 6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