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廠-成方街 “秘密”爬城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時候認為,成方街寬寬的,直直的,呈長方形,所以叫做成方街。後來才知道,成方街在古時候是很有名的,因為這條街上有都城隍廟,廟會時人山人海,而且聞名遐邇。
說起胡同的拆遷,一般被認為是近十幾年的事,其實北京的建設、拆遷一直沒有停止過。解放初期,為拓寬長安街,與成方街相鄰的臥佛寺街、舊刑部街、邱祖胡同等便拆除了。我們家搬到成方街時,成方街的東部已經拆遷了一部分。路北面的一個院子和路南面的一片區域已經拆遷完畢,準備建長途電話大樓。由於“文革”的原因,長途電話大樓的建設被推遲,這裡的居民們又多住了幾年。
對於家的概念,孩子們的印象比起成年人要更深刻,因為孩子們在家門口玩耍的時間比大人們匆匆忙忙進出家門的時間多得多。同時,孩子們也更依戀家,家是玩累了要回去的地方,是餓了渴了可以吃喝的地方;家裡有呵護自己的爸爸、媽媽。因此,孩子們更愛家,對家周圍的一草一木也更熟悉。我家是1965年搬到成方街居住的,四十多年過去了,這期間搬過八次家,但是印象最深的還是小時候住過的成方街,常常能夠想起它,也常常回味小時候傻傻的無憂無慮的時光。
成方街呈東西走向,東面通南北走向的北鬧市口,成丁字街形狀;西面一直到西城牆根下復興門內北順城街。當時還有殘破的城牆,上面長滿了荒草和矮矮的酸棗樹,城牆的外面便是護城河。這裡是孩子們探險的天堂,也是大人和老師們明令禁止去的地方,因為這裡的城牆上曾經有孩子玩耍、摘酸棗掉下來,摔死了。這裡雖然危險又荒涼,但對好奇的孩子們來講是一個誘惑力極大的地方,我一直想上去看看,但一個人又不敢去。機緣巧合,一次放學早的機會,幾個同學約好了去爬城牆,並且說好,這是天大的秘密,一定不能讓老師和家長知道。
行動開始了,放學後,我們幾個人鬼鬼祟祟地向與回家相反的西邊跑去,有同學問我們幹什麼去,我們也支支吾吾不敢說就走了。
成方街因城隍廟得名,明朝時稱城隍廟街。有幾條胡同與成方街相通,南邊有藤牌營胡同、大門巷;北面有百子胡同、花園宮胡同、興盛胡同。成方街在元代時建有城隍廟,原成方街33號是水利電力部印刷廠,廠子的大鐵門處是原來的廟門。城隍廟始建于至元四年(1267年),名為佑聖王靈應廟,三進院落,規模宏大。中軸線兩側有犧牲所、井亭、鐘、鼓樓等,後殿為寢祠。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城隍廟僅存後殿,進了印刷廠的大門便是一條筆直的水泥路,路的最北頭便是後大殿,當時是印刷廠的倉庫。據說明朝這裡是北京規模最大的廟會,每月初一至初十開市,小到全國各地的日用所需,大到國外的奇珍異寶,如象牙、犀角、珊瑚等應有盡有。
成方街的路北曾有兩處院落住有中央領導人,一個是成方街17號院,位於興盛胡同南口東側,當年是王震將軍的住所;另一位領導人的住所在其西側,這個院落至今仍保存完好,成為原來成方街遺存的標誌性建築。站在今天的成方街上,另一個能讓人回憶起過往煙雲的是街上那兩排槐樹貫穿了整條成方街。不同的是,兒時的槐樹在印象中是那樣的粗壯、高大,而現在的槐樹就像長在大廈的縫隙中,不知這些槐樹還能堅守多久?
一路興奮,一路緊張。我們來到城牆下才知道,探險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城牆上的許多城磚已經被人拆走了,裡面露出夯實的黃土,城牆的頭上被人們挖走了不少黃土去修房、鋪路,到處坑坑窪窪的。我們從無路的黃土坑中艱難地爬了上去,城牆上面的空間比我們想像得要大得多,就像寬寬的大馬路,只不過上面長滿了一人高的草及酸棗樹,只有一條被人踩出來的小徑。長在小徑旁的樹上的酸棗已經被人摘走了,遠處靠牆邊上的酸棗樹上仍然有紅紅的、圓圓的酸棗。我們知道為什麼有人會掉下去了,是去危險的牆邊摘酸棗!站在高
高的城牆上,我們忽然覺得,這裡並不像想像中的那樣好玩,我們連動也不敢動,生怕離開小徑一步,就會骨碌下去。在草少的地方,我們能看到整條成方街及兩旁的屋頂,還有城牆外面的護城河。這時大家都有些害怕了,只好沿原路退回。沒有體會到探險的樂趣,我們的“秘密”還被不敢上去又愛打小報告的同學舉報了。一連好幾天,白天挨老師的呵斥,晚上挨家長的巴掌,好長時間不敢亂說亂動。
博主好站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