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旗簡介

文青整理
國旗稿件的徵集
由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五日國旗圖案的徵集啟事登報之日開始,截至八月二十日止,在一個多月內,徵集小組一共收到國旗初稿一千九百二十多件,圖案二千九百九十多幅。從八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徵集小組的成員在北京飯店設立選閱室,分類陳列來自全國的應徵來稿;直至九月十四日,一共召開了四次全體會議,在審定稿件以後,徵集小組認為在紅旗上加五角星或加一至三條黃槓的方案比較可取,評委在此大原則下,從應徵圖案中精選三十八幅,以不記名方式投票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交國旗評選委員會作進一步的研究。
國旗圖案的決議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第一次會議委員於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展開分組討論,審定國旗圖案,會中不少委員對旗面左上方有一顆大五角星,中間加入一條黃槓 (代表黃河) 、兩條黃槓 (代表黃河、長江),三條黃槓(代表黃河、長江、珠江)圖案表以贊同,認為這數圖案具備中國特色;但反對者則認為國旗上的黃槓有著南北分裂的含意,不能體現國家的統一,於是周恩來另選了較少爭議的復字第三十二號五星紅旗圖案,命令徵集小組的秘書彭光涵把圖樣放大,於九月二十五日晚再呈交討論。翌日,國旗評選會一致決定採用上海工人曾聯松的設計,但去除當中大五角星上的鐮刀和斧頭。經毛澤東對五星紅旗的圖案闡釋後,政協委員終於在九月二十七日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決議,五星紅旗從此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國旗的含意
復字第三十二號五星紅旗的圖樣原設計者是上海工人曾聯松。五星紅旗的紅色旗面象徵革命,一顆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則代表中國人民;五星互相輝映,四顆小五角星其中的一角對準大五角星的中心。象徵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至於五星所形成的橢圓形,就象徵著中國的疆土。
第一面五星紅旗
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長四點六米,闊三點三八米,是由北京美術供應社女工趙文瑞用手縫製。這面國旗首先於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開幕禮儀式中,在懷仁堂展現於六百多名代表及三百多名來賓面前,其後國旗便掛於天安門廣場中央聳立的一根長二十二點五米的白色電動旗桿上。十月一日下午三時開始開國大典上,當國家主席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後,他便親手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徐徐升起。
負責升降國旗的儀式的機關
從一九四九年開國大典後的第二天至一九五零年底,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升降儀式交由北京公安部隊糾察總隊負責;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七七年的二十六年間,改由天安門管理處的工人胡其俊負責;一九七七年底 至一九八二年底,則由北京衛戍區警衛師一團某連的兩名軍人負責。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武警北京市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接手升降國旗的任務後,將原來的兩人升旗改為三人,其中一人持旗,兩人護旗,由齊步行進改為正步行進;根據北京天文台提供的北京地區太陽出沒時間,編制國旗升降時刻表,從一九八三年二月一日起試行,定期每天日出時升旗,日落時降旗。一九九一年初,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正式成立,並從五月一日起實行新的升國旗儀式,自此,由三十六名武警警官 組成的護衛隊便肩負起每天在天安門廣場上升降國旗的工作。在每一個月的有一字的日子如﹕一日、十一日,會有管弦樂隊伴奏。
《國旗法》的頒行
為了對國旗的使用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尊重國旗,保護國旗的行為規範,一九九零年六月二十八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 《中國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並於同年十月一日起實施。《國旗法》 共有二十條條款,對國旗的使用範圍、國旗的升降時間、升降國旗的原則、升旗的儀式、半旗的升掛、以及升國歌部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