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奉行一國兩制嗎﹖

CK
近日網上出現一些言論﹐乃是一些人對於香港奉行「一國兩制」的批評。某些人甚至作出猛烈的批評﹐認為當時國家以「一國兩制」收回香港﹐並不符合國家的「四項基本原則」。關於這個問題﹐大家應先在回歸的歷史問題上﹐先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以下是本人對於一國兩制的一些個人看法﹕
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京討論香港的前途問題。是次訪京的目的是十分清晰的﹐就是當年簽署的不平等條約<拓展界址專條>將會在1997年屆滿﹐為了確保英國繼續擁有香港的管治權﹐港督有必要理解當時中央政府的立場。
為了達成國家統一的共同願望﹐中央政府清晰地告知英國政府﹐中國將會在1997年正式收回香港﹐於是中英雙方就香港的前途問題進行談判﹐這就是中英聯合談判。
只是國家明白﹐香港接受了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不少香港人都在殖民地教育下成長。當時冷戰尚未結束﹐英國作為親西方國家﹐自然在灌輸了不少反共的思想。因此﹐很多港人不是對共產主義不認識﹐就是對共產主義產生抗拒。
一點不能忽略的是﹕不少港人都是從內地逃難下來的「難民」﹐或者是「難民」的後代﹐他們或多或少對於國家存在不信任感。另外﹐由於香港的人口主要結構由「難民」和「難民次世代」構成﹐他們對於香港的歸屬感其實不太強﹐這也就是所謂的「難民情意結」。
加上香港長期接受殖民統治﹐不少港人已習慣了生活在港英建立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假如香港在回歸後﹐要立即改變香港整個社會制度﹐使港人的生活方式出現重大的轉變﹐一定令香港市民感到恐懼和不安。歷史亦已證明﹐中英聯合談判開始至1997年期間﹐香港的確出現了移民潮﹐證明香港確實有不少人擔心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回歸後會有所改變。
事實上﹐香港的經濟體系一向都不是內向型的經濟狀態﹐而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狀態。簡單點來說﹐當時香港經濟的主要命脈大部份來自外商的投資﹐經濟結構不是自給自足﹐絕不穩健。假如香港回歸後引起商家資金和外來資金的大規模撤走﹐香港必然出現經濟崩潰﹐屆時港人的生活也定必受到很嚴重的影響。改變社會制度會否因此而激發大規模的移民潮﹐絕對是不能不重視的一個問題。
相信這就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收回香港﹐並承諾「五十年不變」的原因。或許有人認為﹐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竟不去改變一個地方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似乎有點說不過去。然而﹐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既是政治經濟學說﹐亦是歷史唯物主義﹐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精粹乃是在於「實事求是」。香港回歸是一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當時我國執政共產黨提出「一國兩制」﹐就是以一個「實事求是」的方法解決我國統一問題。在國家統一的大前提下﹐要讓香港順利回歸中國﹐就是不能使香港人產生恐慌和不安﹐不能使香港爆發大規模的移民潮﹐不能使香港經濟崩潰﹐就必須確保香港的社會制度和市民的生活方式﹐在回歸後一段時間之內不會作出改變。或許大家都會知道﹐香港以一國兩制回歸中國﹐乃是一個試點﹐重點乃是以此方式解決兩岸問題。只要了解這一切﹐就會明白「一國兩制」是一個「實事求是」解決我國統一問題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