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兩伊之間的矛盾﹐可以說由來已久﹐除了歷史、宗教、民族和石油資源等分歧外[1]。還有一個異常重要﹐但往往遭到外間觀察家所忽略的問題﹐這就是殖民地時代在外力干預下的造成邊界爭論。
在1925年﹐伊朗政府在英國的支持下﹐大舉侵略伊拉克的南部地區﹐結果伊拉克損失了一個人口約200萬﹐名為阿拉伯斯坦的地區(伊朗稱之為胡齊斯坦)。但是歷屆的伊拉克領導人﹐都一直拒絕承認伊朗擁有該地的主權﹐也不同敵人簽訂任何賣國和約。所以伊朗對新土地的佔據﹐缺乏使人信服的法理根據。(伊拉克﹖)並且不斷地暗中援助當地的反抗組織﹐希望該地區擺脫伊朗的統治而獨立或者回歸祖國。
伊拉克對於這一件喪權辱國的事件﹐並沒有因時間的過去而不了了之﹐相反﹐他們一直在等待機會。終於在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親美巴列維王朝(Pahlavi)倒臺。使得伊朗國內局勢一片混亂。當時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恩(Saddam Hussein)認為時機成熟﹐趁著伊朗革命政府尚未穩定之際﹐在1980年9月8日[2]大舉進攻伊朗﹐但是薩達姆的野心並不只是收服固有領土﹐而是吞併整個伊朗﹐因此也為世人所唾罵。
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前前後後、斷斷續續打了八年之久﹐期間雙方死亡的人民超過100萬[3]﹐經濟總計損失四千一百六十二億[4]﹐這場武裝沖突﹐不得不說是一場人間悲劇。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雖然兩國在外交上都是不歡迎美國的國家﹐但是兩國互相攻擊﹐內耗不斷﹐逐漸面臨被一一擊破的危險。
希望伊朗和伊拉克能夠用和平的手段消除這一個禍根﹐否則﹐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戰火又再燃燒起來﹐到時兩國的人民﹐又要面對生命的威脅了。
註解
[1]歷史方面﹕兩國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戰爭﹐如公元前539年﹐由於新巴比倫王國遭到貴族和祭師出賣﹐使得波斯帝國幾乎在沒有遭到抵抗的情 況下﹐輕取巴比倫城﹐巴比倫也從此退出歷史的舞台。
宗教方面﹕伊拉克的遜尼派多聚居於巴格達以北地區﹐但什葉派在南部則占有絕對的優勢﹐因此經常發生沖突。
民族方面﹕阿拉伯人在伊拉克占有絕對的優勢﹐而波斯人則在伊朗占有過半數的人口﹐過去多次互相攻擊。
[2]資料來源自《沙漠的硝煙》
[3]同上
[4]同上
延伸閱讀
[1]世界地理頻道﹕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http://www.21page.net/world_geography/country.asp?country=%D2%C1%C0%CA
[2]人民日報﹕伊拉克共和國概況(屠麗美文、張雅文繪圖)
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2/83/20030317/94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