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雜誌
leftbbs
暱稱: 燎原雜誌
性別: 男
國家: 香港
地區: 其他地區
« December 2014 »
SMTWTFS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最新文章
評【國軍抗日不力的真...
淺談剝削的定義
對資本主義的反思
創刊詞
資本主義和泛消費主義
文章分類
全部 (12)
訪客留言
最近三個月尚無任何留言
每月文章
日誌訂閱
尚未訂閱任何日誌
好友名單
尚無任何好友
網站連結
左翼論壇
燎原網誌
最近訪客
最近沒有訪客
日誌統計
文章總數: 12
留言總數: 0
今日人氣: 25
累積人氣: 2711
站內搜尋
RSS 訂閱
RSS Feed
2007 年 6 月 10 日  星期日   晴天


淺談剝削的定義 分類: 未分類

淺談剝削的定義
CK


香港社會一直存在一種奇怪的現象﹐或許是基於種種因素﹐一些人總是對左翼思潮存在抗拒情緒﹐甚至聞左色變。不少人往往在缺乏初步理解的情況下﹐便對左翼思潮及其社會科學理論產生反感﹐甚至先入為主地持否定態度。

近日論壇牽起一輪經濟學討論的熱潮﹐有不少網友就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剝削現象進行討論﹐亦有人質疑馬克思主義中的剩餘價值學說是否成立。本文旨在解釋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和剩餘價值學說的一些概念﹐並解釋剝削的定義。

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所談的剝削﹐是在生產關係中﹐其中一方無償地佔據了另一方的全部或部份勞動價值。理論主要針對資本家在符合資本主義社會法規的情況下﹐對工人所進行的經濟剝削。至於使用武力或其他形式強逼別人進行勞動﹐或以非法形式無償地佔據了另一人的全部或部份勞動價值﹐則屬超經濟剝削﹐並非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的焦點。

要了解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必先了解它對商品、價值以及勞動的定義。

價值
價值是一種生產關係﹐生產關係製造價值﹐工人的勞動力與資本家的生產資料發生關係﹐創造了商品的價值。

商品拜物教
然而﹐在商品社會,表面上獨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係,是透過勞動產品的交換,是藉由物來中介,人與人的關係藉由物來表現,人與人的關係因此帶上「物」的性質。同時,物被賦予了社會性質,勞動產品被轉化成商品,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性質的二重性。人與人的關係被顛倒成物與物的關係,物彷彿是天然具有某些社會性質,這就是「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是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的基礎與核心,從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到資本拜物教,工資、利潤、利息無一不具有拜物教的性質,因此,理解商品拜物教是學習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的關鍵。

商品二元素
一件物品有其使用價值﹐而其使用價值要我們使用時才能發揮出來。由於難以具體量化﹐馬克思並沒在其學說中研究過一件物品的使用價值。

一件商品有使用價值﹐不過商品之所以是商品﹐在於它的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是進行交換時﹐此人根據自己心目中那物品的使用價值﹐而願意付出的交換多少。所以當商品在進行交換過程中﹐商品的唯一價值﹐就是其交換價值。 這就是商品二元素。

價值與價格
商品進行交換﹐交換時需要將交換價值量化﹐而以貨幣進行交換價值單位。我們談的價格﹐就是交換價值量。現代經濟學就是將價值與價格混為一談。

勞動二重性
工人一無所有(或說擁有之生產資料不足以進行勞動﹐或以自己擁有之生產資料進行勞動時﹐所得不足以換取足夠的生活資料)﹐因此必須透過出售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生活資料。

馬克思對於勞動的本質﹐亦有深刻的描述﹕「生產商品的勞動,從一方面看是在特定形式下進行的具體勞動,作為這種勞動,它創造使用價值;從另一方面看,勞動抽掉具體形式,又是單純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是抽象勞動,而價值的實體就是抽象勞動的對象化或物化。」這就是勞動二重性。

勞動價值和剩餘價值
沒有生產資料(原料和生產工具)﹐勞動力本身不能創造價值﹐體力和腦力的消耗亦不足以構成勞動﹔有生產資料﹐沒有勞動力的投入﹐亦不會構成勞動﹐商品亦無法生產出來。因此﹐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於生產資料原有的交換價值+勞動力的投入﹐亦可以說﹐勞動為商品增添了新的價值。

所以說﹐勞動是商品的增值過程﹔勞動價值量﹐就是在勞動過程中﹐為商品所增加的價值量。

資本家購買了工人的勞動力以及工人的勞動時間﹐將勞動力投入於生產資料﹐構成勞動(生產)﹐造成商品﹐並將商品拿往流通領域(市場)進行交換。當商品的交換價值扣除生產資料的價值(包括原料和生產工具折舊)﹐剩下來的就是勞動價值。如勞動價值比工人出售勞動力的交換價值高﹐這些就是剩餘價值。

工資是勞動力的交換價值量
在此補充﹐勞動價值與工資不同﹐工資是勞動力的交換價值量(即將交換價值量化)﹐而以貨幣進行交換價值單位。所以工資不等於勞動價值﹐勞動力亦不等於勞動價值。

現代經濟學就是將勞動力的交換價值量(工資)﹐與勞動價值量(商品交換價值量-生產資料的交換價值量)混淆在一起﹐因而無法理解剩餘價值從何而來。 他們認為僱方支薪﹐是用來購買工人所造出的所有勞動﹐所以認為僱方給予的薪水已彌補了工人﹐是合理的﹐而工人勞動所得亦全歸自己所有。同理﹐工人亦以為自己售賣的是勞動(整個具體勞動過程)﹐而不是勞動力﹐於是看起來﹐認為自己在生產過程中已得到合理回報﹐並不存在剝削。

剩餘價值剝削
商品的剩餘價值是工人勞動所創造出來的﹐但卻由資本家無償地拿走﹐這就構成馬克思所談的剩餘價值剝削。

至於工時越長﹐工資不變﹐自然剝削更多的剩餘價值﹐所以無償超時工作是剝削。

人手減少﹐總勞動量不變(即工作量不變)﹐如工時不變﹐那即代表平均每個工人生產出更多剩餘價值。假如工資同時不變﹐那麼每個工人便被剝削更多的剩餘價值﹐一些網友談變相減薪時亦有談及此例子。

結語﹕馬克思主義再了解

其實﹐剝削一詞看起來雖帶貶義﹐不過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它只是一個經濟解釋詞﹐即一人無償賺取了另一個人勞動所生產出的價值。馬克思在其著作﹐至少晚年的社會科學著作並沒批判這種剩餘價值剝削現象的對。它只是解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中﹐出現了資本家無償賺取了工人勞動所生產出的剩餘價值﹐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特色﹐並批判古典經濟學所提出的自由競爭並不會長期存在。競爭的結果是資本的集中、競爭中小資產者被大資產者打倒﹐市場競爭只會越來越少﹐大資本家則會出現托拉斯和卡特爾(Trust & Cartel﹐企業聯合)﹐最後形成壟斷和寡頭壟斷﹐新來者更難加入競爭。

從社會科學角度來說﹐初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是自由市場競爭﹐但後來則會變成壟斷和寡頭壟斷的社會形態﹐即壟斷資本主義。當社會變成這樣﹐小資產者變無產者﹐無產者則越無產﹐壟斷和寡頭壟斷情況難以打破﹐資本集中在大資本家身上﹐社會貧富懸殊加大﹐社會嚴重兩極化﹐最終導致資本主義崩盤。

本文旨在讓各位對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有初步的了解﹐希望各位能撇除先入為主的因素﹐客觀理性地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內容。






訪客留言 (返回 leftbbs 的日誌)

訪客名稱:
電郵地址: (不會公開)
驗證碼:  按此更新驗證碼 (如看不清楚驗證碼請點擊圖片刷新)
俏俏話: (必需 登入 後才能使用此功能)
[ 開啟多功能編輯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