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翻譯談中國崛起
“我是上海人。”張維為畢恭畢敬地回答。
“那麼你知道霞飛路嘍?”鄧小平很平易地問。
“知道,離我家不遠。”張維為緊繃的神經一下子放鬆了下來。
張維為印象最深的是,鄧小平的聽力已經很差了,“給他翻譯社基本上就是叫著翻的,所以一場英文翻譯翻下來嗓子還挺累”。一個有趣的花絮是,津巴布韋總理穆加貝訪問中國和鄧小平會面時,穆加貝對鄧小平說:“你身體這麼好,一定能見到香港回歸。”鄧小平風趣地說:“那我還得跟馬克思談判談判”。
他曾是鄧小平的英文日文翻譯。
身在國外,這種感受特別明顯:“在歐洲,一國平均只有1400萬人,中國等於 100個中等歐洲國家的規模,從這樣一個規模來看中國,不要說整個中國,就是一個長三角就讓他們震撼了。現在瑞士鐘錶業出口到中國內地和香港市場的佔其總出口的三分之一,這個人口規模意味著在中國做什麼事情都可能是世界第一。在中國,汽車的生產和消費都是世界第一,世界各大汽車生產企業都開始關注中國市場的變化,設計的理念也因中國而改變。如果以後中國電影市場再這麼火爆下去,好萊塢一定會因中國而改變,會考慮中國市場的口味而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這就是影響深遠的'中國震撼'。“
1983年,20多歲,風華正茂的張維為進入外交部公證室,兩年後,他成為國家領導人的英文翻譯,先後為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李鵬,喬石等國家領導人的重大外事活動擔任翻譯工作。
他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到鄧小平時的情景。那是1985年8月的一天,鄧小平見到他,和他親切握手,問他:“你是哪裡人啊?”
張維為說鄧小平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之一:“他的話當時我不一定能理解,但是當我陸陸續續走過 100多個國家之後,我才逐漸理解這位老人的大智慧。他的眼界非常開闊,他不會簡單著眼於一時一日之變化,他考慮的,總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長遠發展戰略。他有很強的順序感,什麼該先做,什麼該後做,他非常清楚。“
離開翻譯崗位之後,張維為選擇在世界各地遊走,為的是,讓自己有更廣闊的視野,這也是他在鄧小平身邊獲得的啟示。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他選擇了一個新的視角之後,他對中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中國不是一般的國家,它有超大型的人口,有超廣闊的疆域,有超悠久的歷史,有超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了這四個'超'之後,中國的崛起就不是一般的崛起,是令人震撼的崛起。“
這些思考,凝結為一本名為“中國震撼”的新書,現在身為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的他,希望通過這樣一本書,來探討“中國模式”的經驗與教訓。而對於西方,他認為我們要理性地分析:“一方面我們看到他們現代化,民主化的一面,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光環,是建立在殖民化,奴隸制度,鴉片貿易,世界大戰等灰暗歷史的基礎上的,到現在還在貪婪地從全世界吸金,沒有這樣的過程,西方就不成其為現在的西方。“
“總而言之,就是不要妄自菲薄。”他斬釘截鐵地說。
半杯水理論:你看的是哪半杯?
張維為:我不覺得它已經定型,“模式”只是一個通俗的說法,我們也可以說它是中國經驗,中國道路,我都不介意,只是用來表述一種特定區域的特定發展之路。它沒有定型,但是它的基本思路已經非常清楚,而且我估計還會這樣走下去。我們有很多問題,但是,這是我們中國人創造的光榮,我們不要太謙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我們的發達板塊已經是不小的板塊,很多方面可以叫板西方發達國家,比如上海叫板紐約不成問題。上海的硬件 - 機場,港口,高速公路,地鐵,高鐵 - 全面超越紐約,商業繁華程度也比紐約好,軟件方面,比如說國際化程度,比如說人均壽命,嬰兒死亡率,都優於紐約,社會治安比紐約要好很多。這些就是中國發展的實績,要正視問題,但也不要太謙虛。
新民周刊:“中國模式”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宏觀調控,可是我們看到,在中國,房價問題一直困擾著中低收入人群,溫家寶總理最近接受採訪時說一定要控制房價,但是2010年的“史上最牛調控”起效很不明顯,你覺得這算不算宏觀調控失效的一種表現?
張維為:對於房價,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實際的經濟規模,要遠大於官方的統計。如果我們用購買力去計算的話,我們的購買力在1992年就超過日本了,現在應該是日本的2-2.5倍。這樣大的經濟規模,像上海這樣的經濟中心,房價怎麼能便宜得下來?很難!現在上海的房價比東京還是便宜。所以我有這樣一個看法,實際上,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不太可能跌下來。因為這麼大的經濟規模,意味著大量的富人集中到大城市中去,他們推高了房價,而當地的工薪階層就會感覺房價太高。如果用上海平均工資和房價比確實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但是這對於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不太適用,因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有錢華人在上海買房,不幸的是,上海的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就必然比不上重慶。
中國其實是機會最多的國家。我的“半杯水”理論是:在你面前有半杯水,你老是看的究竟是有水的半杯還是沒水的半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