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
我一向對潮流都不太敏感,很少追看電視劇,歌星和名星等都沒有刻意更新的觸覺。因此聽歌都是隨機巧合地,聽到感覺良好便良好。偶然會認識一下那位歌手,再看看有沒有特別感覺,謹此而已。要說對張國榮的喜愛,大概是某種意外
記得那是幼稚園的時候,正常來說我生活是頗有規律的。十時後應該已經上床睡覺,而事實上,我的精神其實也不能維持到深夜。我已經忘了詳細的情況,印象中那天家母看完晚上的節目沒有關電視,偶然地看到晚間的音樂節目,那時播放的是H2O。不知為何,頗有印象,回校和同學亨唱起來,雖然最記得的只有兩句副歌,但已經足夠讓我們開懷地大叫大唱。 然後又不知道哪一年,偶而地看到倩女幽魂,對哥哥的聲線有種特別的感覺,開始去聽聽他的歌。
我對音樂不懂,個人思考也不見得完整。因此我只能簡單描述,我喜歡他的歌裡頭營造的氣氛。感情是那種想表達卻又含蓄,收歛起來卻又想傾訴,話到口邊卻又無言直講,無奈之後只餘下獨自後悔。我想我喜歡的,大概是那種對收放的準繩和掌握,恰恰地和我很有共鳴。
大概,我是做事過份考慮後果,卻選擇任由事情自然發展,最後有機會後悔的那種人吧
想起上個星期,那種寒冷早上起床的感覺非常不好,甚至有種想死的感覺。踏入最冷的天氣,剛是想到明朝的心情已經不容易入睡了。唉,想太多?
如果可以冬眠,其實應該不錯...
人多話事
少數人會自我找尋價值,以上流為目標。有些人不理客觀境,只求維持自己的層級就可以了。多數人漫無目的,踏上下流的路而不自知。無論社會大小,這個現象也存在而比例也相當地維持著。
那麼,在抹殺少數人意見的客觀制度下,也即由那群即將下流的人去管理社會?重點是,支持者,也就是議會裡的那群人,也同樣地按這種比例分佈著。彷彿下流人仕維持著自己的層級一樣...
比較
如同一般事物,自小就會被人拿來比較(同時也常拿別人來比較,這是合理和公平的)。在成長的學習中,比較主要強調的是結果,相對優勝的應高興,反之則哀傷。然而,我不知道多少人會同意,我主觀感覺是,比較的對象比結果更重要。 這裡用『更重要』已經是一種比較,而我想表達的是,比較的對象必然地先決於比較的結果,即比較的對象如果不合適,則其結果亦無意義。因此我以為比較的對象更為重要
成長中,我經歷過巨變,讓我由地平處提升到人群裡的最高點,我並沒有感到興奮;反而,那是我人生中的低潮。
我想,沒有成人會因為和嬰孩比臂力優勝而感到滿足,也不會有人因為九因歌比小學生純熟而感自毫吧。如果這些『優點』被羅列出來,感覺應該孤高,還是可恥?
分類: 未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