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11403531
1. 藩鎮割據:亂平後,朝廷對叛將仍採安撫手段,因此安史餘黨仍據黃河下游南北區,唐室又不敢撤消內地兵鎮,因此兵鎮遍及全國。而且朝廷又封賜平亂有功的將領,各授以鎮帥,地方軍力繼續擴張,遂演變成藩鎮據割之局面。
2 物價飛漲:安史之亂後,社會上物質短缺,物價飛漲,如米價比開元時期上漲30000倍,人民生活困苦。
3稅制破壞:由於戰亂,戶籍散失,租庸調制遭受破壞,國庫收入大減,政府不得不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稅項以作彌補,使百姓負擔奇重。
4人口減少:安史與唐軍的交戰區域十分廣大,人民不死於戰亂,則流亡他地,遂出現了土地荒蕪,人口銳減之情況。
5經濟南移:長期的戰亂使北方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破壞,而淮南、江南等地則未受太大影響。因此唐室的財政收入漸有賴南方的支持,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再次南移。
唐朝衰亡之原因:
A. 藩鎮割據:安史之亂平定後,唐室並未徹底消滅安史的餘部,也未實行削藩,相反地為瓦解、安撫叛軍降將,仍就地把他們封為節度使,使其盤踞邊鎮要地,還有一些功臣也被封為節度使,於是形成「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之局,成為唐朝中葉以後的巨患。特別是河北三鎮(成德之李寶臣、盧龍之李懷仙、魏博之田承嗣),原都是安史餘孽割據的地方,最為跋扈。代宗末年,田承嗣死,由其侄田悅繼位,開藩鎮世襲之先例。從此,割據一方的節度使父死子繼,官爵自為,甲兵自擅,刑賞自專,戶籍不報中央,賦稅不入朝廷,儼然似獨立王國。藩鎮還經常叛亂,甚至出兵攻佔長安,使全國長期陷入地方割據、混戰的局勢中,一直延續到唐室之滅亡。
B. 宦官亂政:自唐玄宗以後,宦官之禍日益嚴重,給政治帶來極大的危害。玄宗寵信宦官高力士,但此時宦官僅憑藉皇帝的權勢作威作福。安史之亂中,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為帝,由此開始宦官參決皇帝皇位繼承事宜,且握禁軍,權力不斷擴大。後來從憲宗起,宦官更進而誅殺皇帝,掌廢立之事,僭權犯上(憲宗、敬宗為宦官所弒,由憲宗至哀帝間,十個皇帝中有八個都由宦官擁立)。宦官弄權下政治日非,終至敗亡。
C. 牛李黨爭:從唐憲宗至宣宗的四十餘年間,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為首的世族官僚,以及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寒族官僚兩大集團。他們各自結黨,相互傾軋,為害甚烈。雖然後來李德裕被貶死崖州,牛李黨爭平息,但是黨爭期間,他們結交宦官,排擠對方,私人意氣凌駕於國家大事上,使人才凋零,朝政混亂,唐室更日益衰頹。
D. 外患侵擾:唐代自安史之亂後,邊防空虛。回紇、吐蕃及南詔先後入侵,進一步損害了唐的國力,造成邊境不寧,民生日困。而且朝廷被迫連年征戰,消耗鉅大,國力益衰。
E. 民變四起:唐懿宗末年,關東大旱。僖宗初年,又有嚴重水災,河南道一帶的人民,生活已陷絕境,而政府仍不停徵稅,使人民對中央產生異心,終於爆發了民變。
唐代末年,先後有裘甫、龐勛、王仙芝、黃巢及秦宗權的變亂,尤其是黃巢之亂,動搖了唐的政權,破壞了唐的經濟(公元881年,黃巢攻陷長安,建國號大齊,迫得僖宗倉卒奔蜀),使唐室的根基動搖,名存實亡。
感想:
感覺上好像主要是因為外敵入侵及民變,
才是唐朝的主要滅亡原因。
我認為外敵入侵及民變,大多是因為--
自己族群所居住之地的資源不足,
或是由於天災而令自己的族群飽受痛苦,
(例:水患、旱災之類)
最後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等等,
迫於無奈只好發動戰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