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 Hosted at Simpload.com 歡迎光臨呦!!!^皿^請遵守本人的Blog的規則。。。[1].不可以偷圖…[2].不可以不留CM…[3].不可以不來!!!!
           ๑۞๑ [[寫寫]]" I┢┦׺°”
報到!! 
           我叫林沙麗!!^皿^
                                ②ⓐ ②⓪
                                                   ㊛                        
┢┦aΡpy ミ●﹏☉ミ
SAsally
暱稱: [[寫寫]]"
性別: 女
國家: 香港
« August 2017 »
SMTWTFS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最新文章
聯合國
現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冷戰
文章分類
全部 (19)
下學期 (6)
上學期 (13)
訪客留言
Cataflam Zit... (Chassype)
Le Viagra Fr... (Chassype)
isotretinoin... (Chassype)
Order Accuta... (Chassype)
Sildenafil P... (Chassype)
[[寫寫]]"
メロメロパーク
2007 年 3 月 2 日  星期五   晴天

                            
主題一:現代化的發展與衝擊

 現代化的發展過程: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

技術的發展→農業商品化→工業化→都市化
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現代化及民族國家的概念
英國和法國是最先邁向現代化。
英國產業革命
               ∴          有資本:資本家
                              資源:豐富的鐵礦、煤礦等地下資源
                           勞動力:新農法,成為「工業勞動者」的儲備軍
                           技術力:蒸汽機、織布機、蒸汽船、蒸汽火車、鐵軌……
                              市場:亞洲、非洲、南美洲各國

法國七月革命
                     路易十八、查理十世的保守反動政治
                                           ↓
                            查理十世出兵阿爾及利亞
                                           ↓
                              查理十世國王妨礙選舉
                                           ↓
                   「光榮的三天」(7月27日∼29日)
                                           ↓
                    路易腓力實施立憲君主制(七月王朝)

                            歐洲的現代化經驗
義大利統一的過程

1802年            燒炭黨起義失敗
       ↓
1849年            青年義大利黨成立羅馬共和國
       ↓
1859年            薩丁尼亞併吞倫巴底
       ↓
1860年            加里波底活躍、占領南義大利
       ↓                   加里波底將占領地獻給薩丁尼亞國王
                            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
1861年            義大利王國成立

刊登時間︰2007-03-02 09:40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7 年 1 月 2 日  星期二   晴天

                            
伊斯蘭教

     據史節記載,伊斯蘭教傳入我國是在公元651年,

即唐高宗 永徽二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在此更早以前中國和阿拉伯各國之間就互有往來。最

早是在漢和帝──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時中國著名

探險家甘英就曾奉命西使,遊歷過波斯等西域各國以後

還有不少的中國和阿拉伯的船隻和商人西往東來。到了

盛唐時期,中阿更加發展相互來往更加頻繁。當時來

中國的大食人﹝“大食”一詞是阿拉伯語塔吉爾的音譯

即商人之意﹞與日俱增。他們先是由海路,即從波斯灣經印度繞馬來半島到達

廣州、泉州等沿海一帶城市。後來又由陸路即經波斯、中亞、天山南北到達長

安﹝今西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傳為佳話的海 陸“絲綢之路”。它已經成

了中阿和中波友好關係的見證。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阿拉伯人應唐蕭宗李亨的邀請,派軍隊前來幫助

平定安祿山之亂。後來這些人留居在中國,成了中國穆斯林來源的一部份。

 

 

唐公元﹝618-907﹞、宋﹝公元960-1279﹞兩朝時期來中國經商的大食人更是絡

繹不絕。

他們所經營的大多是香料、藥材、珠寶等的貴重物品。在來華的大食人不斷增

加的情況下阿拉伯當局也增多次派遣使節團來華。在第三任海里發歐斯曼時

代,也就是公元651825日即教歷﹝31121日﹞時逢唐永徽二年,向中

國正式派來第一個使節團。他們謁見了唐皇帝並介紹了他們國家的宗教信仰和

風俗習慣等情況。多數歷史學家將這次使節團來華作為伊斯蘭教正式傳入我國

的標誌。此外還有說是622年和628 年的。

 

到了南末期,由於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相繼又有大批被征服的伊斯蘭教來到

中國在這些被征服者中有一個較大的民族叫作花刺子模,這些人後來成了回教

民族的主要來源,1271年蒙古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後曾有

“元時回教遍天下”之說。此時有回、維等十個民族先後信了伊斯蘭教。各地

也隨之建立了的一些清真寺。如建於唐代廣州懷聖寺﹝亦稱光塔寺﹞、西安的

化覺寺、建於宋代的泉州清淨寺和北京的牛街禮拜寺等。

 

目前我國各地有清真寺35000餘座,遍佈穆斯林居住的各個地方。隨著社會經

濟的不斷發展,穆斯林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清真寺建築從形式到

裝飾材料、衛生設施都達到較高的水平,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提供了方便。

資料來源:http://hk.geocities.com/tkpartstudent2/ecland/e2.htm 

我的感想:

A.教義
-信仰真主是唯一真實的主宰 [一神教]
-信仰《古蘭仰》
-信仰死者復活和審判、後世的獎懲

※信仰支柱之五功
1.信仰作證(念清真言)
2.謹守拜功(每日五次)[祈禱]
3.完納天課(法定施捨)
4.封齋節欲(每年一月)[禁食]
5.朝觀天房(有條件者一生至少一次)

※第六功(以往十分重視)
為主道而奮鬥,即聖戰

刊登時間︰2007-01-02 02:24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6 年 12 月 29 日  星期五   晴天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源自法文,包括再生與新生兩種意義。
文藝復興時代泛指十四至十七世紀初葉,為中古與近代的過渡期,具體現象為古典學術的研究、人文主義的發揚、方言文學的興起、藝術的創新、加上新學說的提出。這些現象首先在十四世紀發展於義大利半島,1500年左右以後擴展到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地區。〝人的自我覺醒〞和〝對新人生典型的追求〞具極大意義。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
背景:
1. 政治方面:政治不安:政教衝突→義大利沒有強而有力的政府(義大利只是一個地理名詞)。
北:城邦(以米蘭、佛羅倫斯、威尼斯為重要)。
中:教皇國。
南:那不勒斯王國(西班牙王室統治下)。均提倡文化與學術。
2. 經濟方面: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商業、工業經濟。
  地理環境的優越,使義大利商人壟斷西歐和東方的貿易。商業組織也有新的發展,兌換、匯款、存款、投資、轉帳等,必需由銀行處理。
3.社會方面:十四世紀黑死病肆虐全歐→人口減少、勞力短缺,經濟、社會結構亦隨之變化,「解放運動」於1300年以前即已開始,十四世紀後加速。資本主義發展,都市人民逐漸產生資產階級、中產階級、無產階級,階級區分根據財富而非出身。
興起原因:
十字軍東征、回教文化西傳
求知工具改善(造紙、印刷術傳入)
歷史遺跡激起義大利人思古幽情
開展:有三個主要的方向:方言文學的興起、人文主義和古典研究;學術取向的新發展;加上藝術的創新。
http://homework.wtuc.edu.tw/~wenlurg/forghis/0220-1-19.htm
我的感想:
促成文藝復興的因素
1.封建制崩潰
   農奴/自由民 →黑死病
   騎士              →十字軍東征
2.教會權力下降
-大學(神學+自然科學)
-教會腐敗(e.g.贖罪卷)
-王權上升(軍↑.集權)
※工商業發達→(有)世俗生活VS(冇)精神生活
3.東方文化輸入
1453 東羅馬→教士(去羅馬)→希臘文化+阿拉伯知識(帶)火藥、天文、歷學、印刷

刊登時間︰2006-12-29 03:20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6 年 12 月 29 日  星期五   晴天

                            
鄭和下西洋

一、背景
1 洪武海禁
 明太祖洪武年間,實施海禁,防止百姓出海貿易。外國來華「朝貢」,也受限制。
2 成祖派鄭和下西洋
  成祖即位,立志通四夷,揚威異域,派使者往暹羅、滿剌加、蘇門答臘、爪哇、古里等地,繼而又派鄭和下西洋。
3 鄭和事跡 
  鄭和出身回教家庭,原姓馬。其祖父曾往麥加,擁有豐富航海知識。鄭和自幼入宮當太監,明太祖把他賜給燕王棣,在「靖難之變」的過程中,立下不少功勞,深得成祖寵信,賜姓鄭。鄭和通曉軍事及外務,故成祖以鄭和為使,帶領艦隊下西洋。這項壯舉比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發現新大陸與達加馬(Vasco de Gama)經好望角抵達印度早近一世紀。

 二、原因
1 宣揚國威
  明成祖因「靖難之變」而強勢登位,為向海外宣揚明朝國威,下令派遣龐大艦隊下西洋,懷柔南方,招徠各國來華朝貢。  
成祖像 
2 聯盟海外
  明初,中亞外族帖木兒帝國對明朝構成威脅,於是成祖遣使海外,聯絡各國,結盟牽制帖木兒。  
帖木兒帝國圖 
 3 拓展海貿
  明初,陸路交通受帖木兒所阻,成祖積極尋求海路,引進海外商賈,吸引南洋各國與明朝發展貿易。

三、經過
1 七下西洋
  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由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每次大概兩年,共二十八年,經歷成祖、仁宗和宣宗三朝。
2 隨行規模
  第一次下西洋,船隊規模龐大,有大小船隻六十多艘,其中「寶船」載運量重,隨行人員士兵達二萬七千多人,各類人才如翻譯、工匠及醫生等均有隨船。 
船模型
 3 經歷路線
  鄭和船隊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下達南洋諸國,經歷三次南洋航線後,再遠赴印度、阿拉伯,以至非洲東岸和紅海沿岸。 
鄭和下西洋圖
 4 出使成果
  鄭和七下西洋訪問亞洲和非洲三十多國,建立友好關係。在第一次下西洋時,俘虜了舊港海盜陳祖義;第二次出使時,降服錫蘭王;第四次途中,經蘇門答臘,該國的國王被殺,王后另立新君,鄭和到蘇門答臘之後,改立原國王之子為王。

四、影響
1 明威遠播
  鄭和出使成功,南洋各國心悅誠服,爭相派親王或使者來明朝貢,明朝國威遠播海外。
2 發展海上貿易
  鄭和下西洋,促進與西洋諸國貿易,中國的瓷器、絲綢大量輸往海外,同時輸入各國貨品。
3 創展航路
  鄭和打通了往非洲東岸的航路,所繪製的航海圖和所見所聞,有助航海事業發展。如《鄭和航海圖》、《西洋番國志》等書,是珍貴的東南亞史料。
4 鼓勵移民
  鄭和下西洋,鼓勵國人向外尋求發展。因為明朝及鄭和在這些國家的聲勢具有很大影響力,有利移居,一些福建華僑更在南洋積聚不少財富。
 5 文化流播
  南洋各國因鄭和出使而認識華夏文化,各國隨學習,遣使來華。
http://developer.hanluninfo.com/2005/hkcee/chist/tra4/txt_1.htm
我的感想:
此外,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經濟也有很大的關係。明成祖位後,便很積極地改變太祖時消極的外交政策。由於明自建國至永樂年間,對外戰爭頻仍,故國庫仍空虛。於是明成祖便大力發展經濟,如開廣州、福建和浙江的市舶司,後又加設交趾和雲南二個通商地方。但對外貿易仍沒有改善,而沿海居民的生活質素仍不變。於是派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目的是要增加與西域各國貿易聯系,以中國的絲綢、茶葉等產物換取西洋的香料、寶貨等。既可使金錢和貨物的交流,亦可使沿海居民生活改善而免淪為海盜。而中西經濟的發展,使明手工業需求增加,亦使手工業得以發展。此外,鄭和下西洋亦為了滿足成祖個人的慾望。成祖要西洋各國臣服中國,並向中國朝貢,又借立碑文於西洋以宣揚明朝國威。

刊登時間︰2006-12-29 03:01 PM  [ 訪客留言(6)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6 年 12 月 29 日  星期五   晴天

                            
熙寧變法

 宋代自仁宗以後,國力日衰,外患嚴重。神宗繼位,遂命王安石推行「熙寧變法」。

北宋推行熙寧變法的背景:(熙寧變法)

1. 政治積弱
宋太祖推行中央集權政策,分割相權,使政出多門,各級官員職權不清,行政效率降低;加上諫官權大,隨意抨擊朝臣,導致政治上暮氣沉沉,官吏為了明哲保身,多因循苟且,政風敗壞,不得不變。

 2. 經濟積貧
宋代冗官冗兵充斥,軍費與官俸開支浩大;而恩蔭、賞賜、封禪、祭祀的費用浩繁;加上每年向遼和西夏繳付巨額歲幣,以致國庫枯竭,若不推行改革,難以解決國家的財政危機。

3. 軍事積弱
宋代重文輕武,人民多不願入伍,故士兵多來自無業者,囚徒和饑民,且欠退役制度,冗兵充斥,軍隊質素下降。又以文人掌軍事,對外戰爭屢屢失利。再加上行「更戍法」,士兵征調頻繁,兵將之間缺乏溝通,嚴重影響國防,若不革新,後果堪虞。

4. 民生困苦
為了應付龐大的軍政開支,政府只有加重賦稅,但宋規定官吏生員不須繳稅,額外稅項全由平民負擔;加上富豪兼併土地,操縱物價,百姓生活困苦,民變時有發生。宋室若不變法革新,難以消除內憂。

5. 慶曆變法
宋仁宗慶曆年間,范仲淹曾上《十事疏》,以整頓吏治、富國強兵為目標,可惜後因舊派反對,施行不足一年而廢止。此次變法雖失敗,卻為神宗時王安石的變法奠下基礎。
宋神宗即位後,目睹國家積弱不振,危機深重,深知若不徹底改革,不足以圖強。於是擢升王安石為相,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

 ∼∼∼∼∼∼∼∼∼∼∼∼∼∼∼∼∼∼∼∼∼∼∼∼∼∼∼∼∼
 宋神宗即位後,目睹國家積弱不振,危機深重,深知若不徹底改革,不足以圖強。於是擢升王安石為相,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史稱「熙寧變法」。

北宋熙寧變法的內容:(熙寧變法)

軍事方面

 1. 裁冗兵
由於冗兵過多,規定凡禁軍不勝任者降為廂軍,廂軍不勝任者除消兵籍,並規定年五十以上者退役,藉以提高軍隊的質素。

 2. 置將法
廢更戍法,把禁軍固定在一定的轄區,設置鎮將直接指揮及訓練軍隊,改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弊病,提高軍隊質素。
 
3. 保甲法
規定十家為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每戶兩丁抽一人為保丁,農閑時授以弓弩,教以戰陣,有事則捍衛鄉土,平時則負責地方治安。恢復兵民合一之制,減輕政府軍費負擔,也增強地方的自衛能力。

 4. 保馬法
於京師和河北五路,准許人民領官馬一至兩匹飼養,免其部份賦,平時由養戶使用,戰時則調集作軍馬;每年由政府派員檢查,若有死病,均需賠償。此法可以減少政府龐大的養馬費用。

 5. 軍器監
針對過去武器製造的管理混亂、質素低劣的情況,在各地設置「軍器監」,掌理兵器的徵集和鑑定,另於產材之地設「都作院」,召集優良工匠,製造武器和研究改良方法,充實國家軍備。

 經濟方面

 1. 制置三司條例司
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一職,由宰相兼領,負責考核三司使(戶部司、鹽鐵司及度支司)簿籍,藉以統一財政;又負責制定每年全國財政預算,以節省開支。

 2. 方田均稅法
制定田地丈量標準,每年派員重新測量全國土地,並按土地肥瘠分五等定稅,革除豪強瞞稅及平均百姓的負擔。

 3. 農田水利法
遣使巡視全國各地農田水利,於各路設立農地水利官,專責水利灌溉,並廣招農務技術人才,改良生產方法,鼓勵墾闢荒地,以增加生產。

 4. 青苗法
授權地方政府,在農作物青黃不接時,按戶等(共分五等)的高下借出糧食或貸款(稱「青苗錢」)給農民應急,待秋收後以二分息歸還,此法既可免除人民受富豪的高息壓逼,又可增加政府的收入。

 5. 免役法
改差役制為募役制,按貧富把百姓分為五等,按等出「免役錢」,由政府雇人充役,藉此減免徭役所帶來的煩擾,增加農民的耕作時間。

 6. 市易法
在京師設「市易務」一官,負責評定物價,並以賤買貴賣方法調節物價,減少人民受物價波動的影響;此外,又在價高時,貸貨給人民進行買賣,一年後按原價收息二分,一方面可免大商賈囤積居奇,一方面又可增加政府收入。

 7. 均輸法
凡各地的上貢物品,皆由「發運使」管理,每年預先了解京師所需物資,如非中央所需的,可轉運至合適的地方銷售,而用錢代替上貢;凡屬京師所需品,可趁價廉時,由發運使支款預先買入。如此物價可平,減少各地上貢的負擔。

 教育方面
 
1. 改革科舉
除「進士科」外,「明經科」等諸科皆廢除,而進士科免考詩賦,只考經義、策論,王安石並頒佈他所注釋的《三經新義》(詩、書、周禮),作為經義考試的標準;又設「明法科」,考律令及刑統大義。使考試由背誦詞句、雕琢文字,改為注重實學,選拔從政的真才。

 2. 太學三舍法
在太學設三舍升試法,分外舍、內舍、上舍,新太學生入外舍,根據月考、總考(每年一次)的成績依次轉升。上舍生成績優異可授予官職,藉此以學校代替貢舉,培養和選拔良好人才。

 3. 廣設學校
令地方廣設學校,由政府發給部分經費;在京師設律學、武學、醫學等專科學校,以造就專門人才。

 熙寧變法自大體而言,可云深遠,然王安石前後執政七年,卒因許多官員的嚴厲批評和激烈反對,而引身自退。神宗死後,司馬光為相,盡罷新法,變法正式結束。

 ∼∼∼∼∼∼∼∼∼∼∼∼∼∼∼∼∼∼∼∼∼∼∼∼∼∼∼∼∼

 北宋熙寧變法的影響\成效\弊端:(熙寧變法)

 1. 開源節流 (成效)
由「制置三司條例司」制定國家每年的財政預算,裁減冗費支出,全國經費節省了十分之四。此外,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輸法的推行,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多次用兵西夏,軍費未嘗不足。

 2. 促進農業 (成效)
施行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測量田地240萬餘,是當時報稅田數的一倍,又開墾荒田36萬餘,田賦收入大增;另興修一萬多處水利工程,農民直接受惠。

 3. 人民受益 (成效)
青苗法的低息貸款,人民免受高利貸的剝削;免役法則減少人民負擔徭役之苦;市易法的賤買貴賣,人民可免受物價波動的影響;均輸法則減輕人民進貢土產的負累。

 4. 增強軍力 (成效)
保甲法和保馬法使全國保甲、民兵增至約七百萬餘,兵費卻反較前減少近一倍;裁冗兵、置將法和設軍器監,使宋軍質素改善,軍備改良。與西夏戰爭,取得熙河之捷,收復河湟五州之地,又征服了南蠻和交趾,穩定了西南的邊防。

 5. 推廣教育 (成效)
改革科舉,在地方廣興學校,能培養從政的真才。

 6. 引起黨爭 (弊端)
王安石之變法引起激烈的反對,形成朝廷上新舊思想的爭執,日後演變為新舊黨爭。新舊黨爭各持己見,流於意氣之爭,互相傾軋,不理政事,幾陷國家於危亡的境地。

 ∼∼∼∼∼∼∼∼∼∼∼∼∼∼∼∼∼∼∼∼∼∼∼∼∼∼∼∼∼
 宋神宗即位後擢升王安石為相,推行「熙寧變法」。自大體而言,熙寧變法可云深遠,然新政推行前後七年,卒告失敗。
 
熙寧變法的失敗原因:(熙寧變法)

1. 反對者眾
朝中大臣如司馬光、歐陽修等以新法違反祖宗法度,毀棄先王法制而加以反對,每生一法,即予抨擊,漸演成新舊派黨爭,嚴重影響新政的推行。另外,新政部份經濟措施,如「均輸法」觸動了富豪利益,故亦遭地方富豪群起反對。

 2. 推行不當
王安石變法一切務以開源為功,跡近聚斂;又因急於求成,缺乏全盤計劃,朝令夕改,人民無所適從;復忽略現實環境,產生流弊,如免役法使有力無錢者增加負擔,保馬法變成強派人民養馬,利民政策反成害民之策。

 3. 剛愎自用
王安石剛愎自用,固執己見,曾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未能虛心納諫,集思廣益,又忽視人事關係,未能取得朝中大臣的合作,以政新法推行阻力很大。

 4. 用人不當
王安石不與舊派大臣合作,任人唯私,黨同伐異,起人新人,可惜忽視新人的操守,如呂惠卿、曾布、蔡京之流,多借新政營私謀奸,使百姓怨聲載道。
 
5. 吏治不濟
新法重在富國強兵,沒有涉及整頓吏治的措施。北宋中葉以降,政治積弊已深,上下因循,貪污成風,行政效率低。新法未能改革腐敗政風,自然難有大成。

 6. 外患天災
王安石應遼國的要求重勘邊界,割讓七百里,受到反對派的抨擊;新法推行久無成效,王安石欲藉對外用兵立功增取聲望,然出征西夏、安南均告失敗,更失民心;同時,國內久旱成災,饑民遍野,舊派大臣遂歸咎於新法,王安石黯然引退,新政終告失敗。

 王安石新法,不錯有崇高的理想,亦有一定的成效,然新法本身亦有缺點。神宗死後,司馬光為相,盡罷新法,變法正式結束。

 資料來源: http://hk.geocities.com/cky_chis/cechis/4-1.htm
我的感想:
熙寧變法雖是針對北宋的積弱制訂,但未能糾正積弱的根源:中央集權與重文輕武,以至成效有限,治標不治本。
項目對豪強和官員的影響對百姓的影響
青苗法打擊豪強的高利貸活動在人戶不乏時,仍發放青苗錢,無異放債取利
均輸法
市易法政府實行專賣,使豪強無法囤積居奇,操縱物價政府實行專賣,對小本經營者構成沉重打擊
免役法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官戶,亦逼於納錢對貧窮百姓構成經濟負擔
農田水利法人民按戶等出資,興修水利,富戶負擔較重
方田均稅法擁有大量田地的豪強無法避稅

刊登時間︰2006-12-29 02:22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