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 系列之6 - 工作紙
印象派

作品的名稱
|
:
|
芭蕾舞星 The Star
|
作者姓名及國藉
|
:
|
竇加 Degas 法國 France
|
製作年份
|
:
|
1878 年
|
創作媒介
|
:
|
粉彩•畫紙
|
尺寸
|
:
|
60 x 44 公分
|
步驟一:描述
1)
|
細心觀察作品,指出你看到的東西,並以簡單文字形容它們。
|
|
作者繪畫的是一個舞台並看見有多塊的布幕,台上有四位穿着芭蕾舞裙的舞女和一位穿
|
|
着西裝的男士。
|
2)
|
察看作品中的視覺元素,選擇適當的形容詞或以簡單文字作描述。
|
|
線條:
|
直線/橫線/斜線/弧線/厚重/輕盈/清晰/模糊/粗/深/淺/細
|
|
形狀:
|
幾何形/隨意形/人工物形/自然事物形
|
|
顏色:
|
原色/二次色/三次色/暖色/冷色/高彩度/低彩度/淺色/暗色/互補色/鄰近色
|
|
質感:
|
粗糙/平滑/光滑/暗啞/柔軟/堅實/閃亮
|
步驟二:分析
探討作者如何安排作品中的事物及組織視覺元素的方法。
3)
|
焦點
|
|
a)
|
你在作品中第一眼看到甚麼?
|
|
|
我第一眼看見畫正中穿着芭蕾舞裙的舞女。
|
|
b)
|
作者如何吸引你看這焦點?
|
|
|
由於畫作中的舞女位於中央位置並比其他人物佔有更多的面積,而畫作大部分面積是
|
|
|
較暗的色調,但舞女則穿着白色的芭蕾舞裙,便更顯亮眼,吸引觀者的注意力。
|
4)
|
平衡(對稱/非對稱)
|
|
作者怎樣平衡作品的各個部分?
|
|
左方的人物 (舞女和西裝男士) 和右方的舞女所佔的畫作面積都相約,形成對稱的效果。
|
5)
|
明暗的安排
|
|
a)
|
你作品中最亮的部分在甚麼位置?
|
|
|
最亮的部分在中央的舞女身上。
|
|
b)
|
作品中最暗的部分在甚麼位置?
|
|
|
最暗的部分在畫的左上方(布幕後) 。
|
|
c)
|
作品中光亮和陰暗部分,比例如何?
|
|
|
光亮的部分較陰暗的部分所佔作品的空間較少。
|
|
d)
|
有否特定的光源,光源來自甚麼方向?
|
|
|
光源來自右方。
|
6)
|
空間的安排
|
|
表現的空間:深遠廣闊/平近淺窄/並無任何透視空間
|
|
畫作只是表現一個台上的空間。
|
7)
|
重複的表現
|
|
a)
|
作品中重複出現了甚麼東西?
|
|
|
重複出現了舞女和布幕。
|
|
|
|
|
b)
|
作品中重複出現了甚麼元素?
|
|
|
重複出現了隨意形的呈現和模糊的效果。
|
|
|
|
|
c)
|
這些重複的元素,在作品中如何分佈?這種分佈有沒有帶領我們的視線在作品各部分迴旋?或集中到焦點上?
|
|
|
觀者可透過位於中央舞女的芭蕾舞裙導向,看到舞女的肢態和表情,然後視線自然落
|
|
|
在後方並再觀察到左上方的布幕和正準備出場的舞女,讓人明白那是舞台並正進行表
|
演,然而令人聯想到舞台佈景並留意畫的右上方,成功帶領觀者看遍畫的每個部分。
|
步驟三:演繹
掌握了作品的內容和設計後,可嘗試演繹或詮釋作者的創作目的(切記必須根據以上兩個步驟所得的資料作推斷,不能憑空臆說)。
8)
|
你認為作者的創作目的是:
|
|
重現客觀物像/抒發個人感受/只着重表現及組織視覺元素
|
|
如果熟悉竇加的作品,我們可以知道沒有任何人像他如此醉心於舞蹈的,他把芭蕾舞裙的
|
輕盈和優美的舞姿,表現得分外飄逸、柔和、且玲瓏剔透,藉以傳達出芭蕾舞的情調與活
|
力。這種高度的柔和與剔透感,是竇加的繪畫特長,更以抒發他獨愛舞蹈。
|
9)
|
作品的名字及主題
|
|
作品的名字及主題與作品的含意有甚麼關係?
|
|
這件作品名字是『芭蕾舞星』,清楚展現竇加對舞蹈的熱愛,並以粗獷的線條勾勒出自己
|
|
的情感。
|
步驟四:判斷
對作品的內容和組織有所了解,也對作者的創作目的和作品含意作了演繹。你現在可以決定是否喜歡這件作品。
你可從下列幾個重點考慮:
10)
|
你喜歡/不喜歡作者所用的表達手法?為什麼?
|
|
我喜歡作者所用的表達手法,因為作者完全展現出舞女的舞姿和表情,優雅之極,的確有
|
|
舞蹈表演的神韻。
|
11)
|
你喜歡/不喜歡作者在作品中對視覺元素所作的安排?為什麼?
|
|
我喜歡作者在作品中對視覺元素所作的安排,因為隨意形的呈現和模糊的畫法令人不感死
|
|
板,更令我有夢幻的感覺,容易令人多加想像。
|
12)
|
你喜歡/不喜歡作者透過作品傳達的信息或感受?為什麼?作者所營造的氣氛或視覺效果是否引起你的共鳴?
|
|
我十分喜歡作者透過作品傳達的感受,因為我本身喜歡西方畫,更熱愛跳舞,所以理解作
|
|
者的創作心態。舞女的表情很享受,更很有自信,令我理解作者對舞蹈確實情有獨鍾,更
|
|
體會到那份對舞蹈的尊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