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公布資料,每年有超過700萬人因為空氣污染而「提早死亡」(premature deaths),因空氣汙染導致死亡的案例中又以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缺血性心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為大宗(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到底,我們該怎麼面對這個看不見的殺手?
而平常我們聽到的「紫爆」則是在說「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台灣的預警濃度分級採用英國的空氣品質指標(Daily Air Quality Index, DAQI),依據每立方公尺的PM2.5濃度分級(μg/m3)。濃度低等級PM2.5在11-35μg/m3之間,以綠色表示;濃度中等級則是PM2.5在36-53μg/m3之間,以黃色表示;濃度高等級則是54-70μg/m3,以紅色表示;濃度非常高則是大於71μg/m3,以紫色表示,這也是為什麼空氣不好的時後我們常用「紫爆」來形容空氣品質不好。
其他國家如加拿大、香港等空氣污染指標以1-10級區分,數字越大表示空氣越差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保護署, 2016)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Canada, 2016);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的空氣汙染指標於2014年修正,參考世界各國的指標後,除了一般會計算的細懸浮微粒、硫化物、氧化物等,另外還計算了鉛及氨等濃度,共八種污染源。
▲空氣汙染示意圖(圖/記者季相儒攝)
此外,台灣部分學校也開始推行「空污旗」制度,空污旗最早由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開始實施,藉由不同顏色的旗幟說明當下空氣汙染指標,並且調整戶外活動比例,遠離空污的傷害 (United St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 2016)。旗幟由空氣品質良好到最差分別為綠色、黃色、橘色、紅色和紫色,目前在小學施行,依據空氣汙染指標,學校必須調整戶外課程的比例,政府當局也印製海報及手冊,提醒空氣汙染的嚴重性。目前台灣部分小學也開始實施空污旗制度,以保障學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