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感覺
一直在想,怎樣才算是成功的人。這個成功不容易使用,不是那些己經達到某種成就的人,就是想說擁有某種特質,而在等待機會上流的人。 我不肯定這種特質能達到成功,反正成功本身也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就讓他在這篇文章裡先這樣被定義著。
我認為那種能協助生命,洞悉一切的特質是代入感。就是能如同身同感受一般,代入某種環境,易地而處的感覺。小時候家裡也教導著,要習慣別人的感受,常聽的說法是『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怎樣呢』的問題。
先說困難之處,要代入其他東西並不容易。首先要有相似的感覺,如果對方是人類,那比如對方的家境、面對的難處、心底的感覺等。由於並非本人,只能從環境找尋線索,從而判斷對方應有的明顯感覺。至於對方知而我不知的資訊,則只能去推斷;而最困難的,在於猜想感覺是很容易從自身出發。例如想像『我在這個處境下的反應』,但實際的情況卻應該捕捉對象的想法和直覺,從而推想出『他在這個處境下的反應』。這是困難的一步,因為你不是對方,資訊往往非常有限。而如何能知道對方更多,或在同樣資訊下得到更多有效判斷,則是能更有效代入感覺的關鍵。
能代入的東西其實頗多,練習機會也不少。電影雖多以第三身方法拍攝,其實也有以主角第一視點去描述的。那就是提供環境氣氛,角色的喜好設定,讓人能投入其中,感受主角的心情。就和演話劇一樣,這是資訊充足的感覺代入。
代人其他人的感覺,又是一種難題。因為不清楚對象的心情,成長背景和思考模式,因此,多半也是參考社會的標準去想像。比如『一般人應該會不高興』吧這種說法,就是把個人當成群體的部份來代入想像。既然作為社會的標準,那多半應該命中也對。當然也有明顯為假的資訊,例如公司設計方案時為對方考慮到『對公司最大利益』而忽視了『對個人最大利益』,這是誤會了社會標準的典型情況。 同樣地,資訊愈多,個人的感受範圍愈廣,就能模擬出更多可靠的代入感。而愈有效的代入感覺,則愈能成為對方,從而了解到對方的處境,個人的如感受、心情,商業的如條件、底線,這些近乎於推斷的資訊則能協助如何幫助或傷害這個人。更理想的,也能想像到自己要如何才會變成(或不變成)這個狀況。
代入感覺的是不是一定要人類呢。如果說自己只能理解人類的思考,那大概是。不過就程度上,也可以是代入空想的情況。例如想像自己在某個設定的環境條件下,會出現如何的直覺反應;或自己在某個不可能的架空情況下(在天空上飛、長生不老)所出現的反射感覺。這些近似是夢,不過夢多數是不能控制發生的,而想像則理應可以。就是說,如果人能在有意識情況下,做出這些設定的夢,就能夠更清楚自己在不同環境下出現的反應,也有助於第二次面對同樣的境況。就近似於,『明天要開一個重要的會議,先在心裡把流程演一次』的情形吧。
有些人能自然地設身處地,隨時代入他人的角色去想。多半,這些人更能洞悉人心吧。
分類: 未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