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
起因
一次世界大戰令八百多萬人死亡,帶來極大的破壞及痛苦。也導致一些極端思想興起.在眾多思想中以極權主義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最大。一九一九年的凡爾賽條約也令德國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產生極大不滿。一九一九年之後,德國人有意圖廢除這苛刻的條約,這意圖終於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西方民主國家衰弱
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經濟做成極大打擊。戰後英國國債增加十二倍,損失百分之二十五的海外投資。一九二九至三三年美國經濟大衰退,令英國更疲弱。
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單打擊了英國,更嚴重打擊了自己,因許多戰事都在法國東北發生,令法國除了要償還外債之外,還要重建飽受戰火蹂躪的地區.
美國:原本美國在戰後成為世界強國,經濟及軍事上都領先。歐洲各國更欠下美國一百六十多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中心。豈知美國經濟在步入二十年代末期,出現經濟過熱現象,致一九二九出現經濟大衰退。
限制海軍失敗
各強國在一九二一至三四年期間召開了三次裁減海軍會議,但卻無法達成有效裁減海軍協議。這三次失敗重新開始了列強的軍備競賽, 為另一次大戰埋下伏線。
綏靖政策的失敗
英、法兩國試圖用綏靖政策來滿足希特拉的野心。這政策反而引發更多的侵略:日本在一九三一年侵略中國東北部的滿州,意大利於一九三五年侵略北非的阿比西尼亞。國際聯盟由於沒有一支維持和平的部隊,所以無法阻止日、意的侵略行動。
國際聯盟的無能
國際聯盟的無能鼓勵了希特拉的侵略心,他分別在一九三六及一九三八年佔領了萊茵河區及奧國。英、法兩國以綏靖政策,希望滿足希特拉的野心。但希特拉卻在一九三九年三月吞併了捷克。英,法兩國才放棄綏靖政策。希特拉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揮軍波蘭。同年九月三日英、法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爆發。
終戰
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向軸心國宣戰。
發動戰役之後,德國都敗多勝少,空軍的進攻卻一天比一天猛烈。而在一九四零年八月十五日的大空戰德國失敗後,英國開始進行報復性轟炸德國。德國將領們認為戰事拖長對他們甚不利,為了加快了結英國。同年九月十五日德國決定對倫敦發動一次大規模空襲。當天德國飛機出動約一千架次,戰鬥在日間進行,德軍在數量上佔優,每轟炸機有五架戰鬥機作掩護。但英國戰機奮勇作戰,使德軍隊形被破壞,同時更施以迎頭痛擊。德國損失了六十架飛機而英國只損失三十架。
由於多次作戰的失敗,希特拉決定無限期押後「海獅計劃」(進攻英國的計劃)。德軍之後採用黑夜突襲,轟炸英國城市,並對英國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損失,但英國國家空軍已成功地捍衛了祖國,令希特拉打消登陸英國的計劃。
在一九四零年七月至十月的戰爭期間,德國空軍的損失非常嚴重,總共有一千七百三十三架飛機被擊落,而英國方面只損失了九百一十五架飛機,四百一十四位飛行員。就是這一小撮人的努力,而成功阻撓到德國的野心。德國的嚴重損失,令英德飛機數量上已拉近,德國的攻擊越來越困難,自戰爭開始,戰無不勝的德國,終於受到挫敗。
一九四三年九月,意大利宣佈投降。
一九四五年五月,德國宣佈投降。
同年八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日本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感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是希特拉的軍事擴張主義及外交政策。一九三六年德國重新佔領位於法國和比利時之間的非軍事區──萊茵地區。一九三八年三月,希特拉強迫奧地利併入德國,然後佔占領捷克的部分領土。面對希特拉的侵略行徑英國和法國並未表示反對,這種不干涉政策後來人們稱為[綏靖政策]。一九三六年九月一日特勒入侵波蘭;在之前德早與蘇聯達成瓜分波蘭的協議,但希特勒未曾料英、法會援助波蘭。兩年以後,日本也加入德國陣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型轟炸機攜帶多數量的炸彈,摧毀敵市的工廠、鐵路、電力、石油設施、水壩、船塢和機場;除了軍隊,平民百姓也是攻擊的目標。德軍就轟炸過歐洲許多重要的城市。一九四二年,盟軍也開始轟炸德國城市。有時一次空襲就投入一千架轟炸機。一九四五年對德勒斯登的空襲行動中,一夜間有八萬平民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