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 Hosted at Simpload.com 歡迎光臨呦!!!^皿^請遵守本人的Blog的規則。。。[1].不可以偷圖…[2].不可以不留CM…[3].不可以不來!!!!
           ๑۞๑ [[寫寫]]" I┢┦׺°”
報到!! 
           我叫林沙麗!!^皿^
                                ②ⓐ ②⓪
                                                   ㊛                        
┢┦aΡpy ミ●﹏☉ミ
SAsally
暱稱: [[寫寫]]"
性別: 女
國家: 香港
« July 2016 »
SMTWTFS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最新文章
聯合國
現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冷戰
文章分類
全部 (19)
下學期 (6)
上學期 (13)
訪客留言
最近三個月尚無任何留言
[[寫寫]]"
メロメロパーク
2007 年 6 月 5 日  星期二   晴天

                            
聯合國

 千年發展目標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是聯合國全體191個成員國一致通過的一項旨在將全球貧困水準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準為標準)的行動計劃,2000年9月聯合國首腦會議上由189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此項承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共有8個方面,包括:

1.消滅極端貧窮和饑餓
   *  靠每日不到1美元維生的人口比例減半
   *  挨餓的人口比例減半
2.普及小學教育 
   *  確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學教育課程
3.促進兩性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最好到2005年在小學教育和中學教育中消除兩性差距,至遲於2015年在各級教育中消除此種差距
4.降低兒童死亡率
   * 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5.改善產婦保健
   * 產婦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
6.與愛滋病毒/愛滋病、瘧疾以及其他疾病對抗
   * 遏止並開始扭轉愛滋病毒/愛滋病的蔓延
   * 遏止並開始扭轉瘧疾和其他主要疾病的發病率增長
7.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
   * 將可持續發展原則納入國家政策和方案;扭轉環境資源的流失
   * 無法持續獲得安全飲用水的人口比例減半
   * 到2020年使至少1億貧民窟居民的生活有明顯改善
8.全球合作促進發展
   * 進一步發展開放的、遵循規則的、可預測的、非歧視性的貿易和金融體制。包括在國家和國際兩級致力於善政、發展和減輕貧窮
   * 滿足最不已開發國家的特殊需要。這包括:對其出口免征關稅、不實行配額;加強重債窮國的減債方案,注銷官方雙邊債務;向致力於減貧的國家提供更為慷         慨的官方發展援助
   * 滿足內陸國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需要
   * 通過國家和國際措施全面處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使債務可以長期持續承受
   * 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為青年創造體面的生產性就業機會
   * 與製藥公司合作,在發展中國家提供負擔得起的基本藥物
   * 與私營部門合作,提供新技術、特別是信息和通信技術產生的好處

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本人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對千年發展目標十分關注,並一直強調其重要性,但是911事件後許多國家在反恐戰爭、維護安全等問題上表現出更大興趣,使得許多人發出了能否按時完成千年發展目標的憂慮。許多發展中國家要求已開發國家更加關注千年發展目標並在其中扮演更積極角色。

2004年3月,聯合國發表第一份千年發展目標進度報告,其中表揚中國在推動該目標方面的成果。中國已經在包括減少貧困人口等幾個方面提前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聯合國對其他目標在中國的實現表示樂觀。
感想

「千年發展計劃」是聯合國的其一計劃,聯合國的目標是維護國際和平和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和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構成協調各國行動的中心……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83%E5%B9%B4%E5%8F%91%E5%B1%95%E7%9B%AE%E6%A0%87&variant=zh-tw

刊登時間︰2007-06-05 10:19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7 年 6 月 5 日  星期二   晴天

                            
現代化

現代化

現代化(又譯作近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從歷史上來講,它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種向以西歐及北美地區等地國家許多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為目標,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因此常與西方化的內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思想文化領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四個過程:

技術的發展。
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的生產更多是用來作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
工業化。
都市化。
隨著現代化的發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隨之發生變化。官僚政治逐漸發展;學習的機會擴大;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的影響力減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社會流動增加。

現代化的一個方面是技術的大爆炸,它使人類思想以驚人的速度和數量增長和傳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在縮小,而專業技術領域上的差別卻在擴大。
感想

工業革命最先在英國發生,是因為英國有資本(資本家出現)、有資源(鐵礦、煤礦)、有勞動力(勞民)、有技術力(機械)和市埸(殖民地)……
現代化在政治方面是民主化的(關注民主),君主立憲,政府官僚架構。在經濟方面是商業化、工業化的。軍事和文化方面,科學發達,有先進的軍備、農業技術上升和思想解放……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E%B0%E4%BB%A3%E5%8C%96&variant=zh-tw

刊登時間︰2007-06-05 10:06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7 年 6 月 5 日  星期二   晴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起因

  一次世界大戰令八百多萬人死亡,帶來極大的破壞及痛苦。也導致一些極端思想興起.在眾多思想中以極權主義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最大。一九一九年的凡爾賽條約也令德國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產生極大不滿。一九一九年之後,德國人有意圖廢除這苛刻的條約,這意圖終於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西方民主國家衰弱

  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經濟做成極大打擊。戰後英國國債增加十二倍,損失百分之二十五的海外投資。一九二九至三三年美國經濟大衰退,令英國更疲弱。

  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單打擊了英國,更嚴重打擊了自己,因許多戰事都在法國東北發生,令法國除了要償還外債之外,還要重建飽受戰火蹂躪的地區.

  美國:原本美國在戰後成為世界強國,經濟及軍事上都領先。歐洲各國更欠下美國一百六十多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中心。豈知美國經濟在步入二十年代末期,出現經濟過熱現象,致一九二九出現經濟大衰退。

限制海軍失敗

  各強國在一九二一至三四年期間召開了三次裁減海軍會議,但卻無法達成有效裁減海軍協議。這三次失敗重新開始了列強的軍備競賽, 為另一次大戰埋下伏線。

綏靖政策的失敗

  英、法兩國試圖用綏靖政策來滿足希特拉的野心。這政策反而引發更多的侵略:日本在一九三一年侵略中國東北部的滿州,意大利於一九三五年侵略北非的阿比西尼亞。國際聯盟由於沒有一支維持和平的部隊,所以無法阻止日、意的侵略行動。

國際聯盟的無能

  國際聯盟的無能鼓勵了希特拉的侵略心,他分別在一九三六及一九三八年佔領了萊茵河區及奧國。英、法兩國以綏靖政策,希望滿足希特拉的野心。但希特拉卻在一九三九年三月吞併了捷克。英,法兩國才放棄綏靖政策。希特拉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揮軍波蘭。同年九月三日英、法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爆發。

終戰

  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向軸心國宣戰。

  發動戰役之後,德國都敗多勝少,空軍的進攻卻一天比一天猛烈。而在一九四零年八月十五日的大空戰德國失敗後,英國開始進行報復性轟炸德國。德國將領們認為戰事拖長對他們甚不利,為了加快了結英國。同年九月十五日德國決定對倫敦發動一次大規模空襲。當天德國飛機出動約一千架次,戰鬥在日間進行,德軍在數量上佔優,每轟炸機有五架戰鬥機作掩護。但英國戰機奮勇作戰,使德軍隊形被破壞,同時更施以迎頭痛擊。德國損失了六十架飛機而英國只損失三十架。

  由於多次作戰的失敗,希特拉決定無限期押後「海獅計劃」(進攻英國的計劃)。德軍之後採用黑夜突襲,轟炸英國城市,並對英國造成很大程度上的損失,但英國國家空軍已成功地捍衛了祖國,令希特拉打消登陸英國的計劃。

  在一九四零年七月至十月的戰爭期間,德國空軍的損失非常嚴重,總共有一千七百三十三架飛機被擊落,而英國方面只損失了九百一十五架飛機,四百一十四位飛行員。就是這一小撮人的努力,而成功阻撓到德國的野心。德國的嚴重損失,令英德飛機數量上已拉近,德國的攻擊越來越困難,自戰爭開始,戰無不勝的德國,終於受到挫敗。

  一九四三年九月,意大利宣佈投降。

  一九四五年五月,德國宣佈投降。

  同年八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日本宣佈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感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是希特拉的軍事擴張主義及外交政策。一九三六年德國重新佔領位於法國和比利時之間的非軍事區──萊茵地區。一九三八年三月,希特拉強迫奧地利併入德國,然後佔占領捷克的部分領土。面對希特拉的侵略行徑英國和法國並未表示反對,這種不干涉政策後來人們稱為[綏靖政策]。一九三六年九月一日特勒入侵波蘭;在之前德早與蘇聯達成瓜分波蘭的協議,但希特勒未曾料英、法會援助波蘭。兩年以後,日本也加入德國陣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型轟炸機攜帶多數量的炸彈,摧毀敵市的工廠、鐵路、電力、石油設施、水壩、船塢和機場;除了軍隊,平民百姓也是攻擊的目標。德軍就轟炸過歐洲許多重要的城市。一九四二年,盟軍也開始轟炸德國城市。有時一次空襲就投入一千架轟炸機。一九四五年對德勒斯登的空襲行動中,一夜間有八萬平民喪生。

刊登時間︰2007-06-05 09:52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7 年 6 月 5 日  星期二   晴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1871-1914年期間,歐洲強國因同盟制度,軍備競賽,殖民地爭執和極端民族主義,
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同盟制度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目的是想孤立法國,防止法國報復,卻令歐洲
強國分成兩組,有三國同盟:德國、奧匈、意大利,有三國協約:法國、英國、俄國,若兩組同盟
中的成員爆發戰爭,會使兩國衝突演變成多國衝突。

  軍備競賽的引起是因歐洲強國要加強自己的軍備和保障國家安全,他們擴展兵力,擴建艦隊。
例如:英國和德國競逐海上霸主。歐洲各國互不信任,當發生爭執時,不會鹂輕易讓步。

  歐洲強國為了市場和尋找原料,在亞洲和非洲建立殖民地。很多國家因爭相在同一地區建立殖
民地引發了多次衝突。例如德國和法國爭奪非洲的摩洛哥。殖民地爭執因而發生,使歐洲強國之間
的關係不斷惡化。

  極端民族主義的興起是因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仇恨所演變成的,歐洲強國建立勢力,民族爭取獨
立。德國鼓吹泛日耳曼主義,而俄國鼓吹泛斯拉主義,還引發在巴爾幹半島多次危機,終導致大戰
爆發。

  1914年的塞拉耶佛事件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於出訪期間
被刺殺,引起世界大戰。

我個感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1918年,戰場範圍主要在歐洲,牽涉超過30個國家,令到全世界死傷慘重,高達4000萬人傷亡,也破壞了很多事物,例如:房屋、文物、建築等……
戰後要回復經濟、民心或政治也很困難。

刊登時間︰2007-06-05 09:43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7 年 6 月 2 日  星期六   晴天

                            
冷戰

 (1946-91, Cold War)

I. 冷戰的定義
 
 
    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的長期對抗關係。
 
 
 
 

是一幅英國的政治漫畫。

I. 冷戰的起因
 
 
     
1) 意識形態不同

蘇聯:   - 我們奉行市場經。

           - 我們奉行市場經濟。

          - 只有共產主義制度才能保障工人利益。

 
 
 
美國: - 我們奉行無產階級專政,推祟公有制。
  
          - 我們的人民享有財產權和其他權利。
 
(2) 軍事上的對峙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扶助東歐國家建立共  產政權,
  並於1946年拉起鐵幕(the Iron Curtain)
 
 

-美國恐怕蘇聯此舉會威脅世界和平,因此積極阻止蘇聯擴張。

 
-- 美蘇關係轉趨緊張,終於導致冷戰的發生。
1. 柏林封鎖(1948-49, the Berlin Blockade)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包括其首都柏林被分成四部份,
分別由英、美、法、蘇四國佔領。
 
 
19481月,蘇聯封鎖柏林通往德國西部的通道,
企圖控制整個柏林市,史稱柏林封鎖
 
 
 
英、美、法有何反應??  
 

英、美、法三國派出飛機往西柏

林,在空中向居民投下食物、藥
物等必需品,藉此援助他們對抗
蘇聯的封鎖。
 
 

結果

 
 

蘇聯的行動促使十二個西方國家於19494月組成北大

西洋公約組織(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簡稱北約,藉以阻止蘇聯的擴張,最後,蘇聯被迫於
同年5月解除對柏林的封鎖。
 
 

柏林危機導致德國分裂為東、西德。德國於1990103日重新統一,結束了持續達41年的分裂局面。

 

 

 
圖是有關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海報。留意左旁的北約徽號。

 

感想

北大西洋公約共14條,其宗旨是締約國實行「集體防禦」,任何締約國同它國發生戰爭時,成員國必須給予幫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約最初的成員國包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

  

料來源:http://bwc.hkcampus.net/~bwc-lc/

刊登時間︰2007-06-02 09:58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