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防水為用水從水害到水利
水滸影視城,六工山水滸大寨,東平古城... ...,一個個景點各具特色;水滸文化節,龍舟賽,採菱節 ... ...,一次次節慶活動競相爭艷,新版“水滸”,“劍俠情緣“,”楚留香新傳“... ...,一部部電視劇在東平拍攝,龍王灣,東原湖,荷花洲... ...,一個個湖灣,一條條溪流組成縱橫交錯的”四溪九河十一湖“水系靈城呼之欲出。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但東平文化旅遊在炫目的變化中,實現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跨越發展。
聚焦東平看發展,該縣辯證挖掘發展優勢,立足水資源豐富的實際,變怕水避水為養水護水,變被動防水為科學用水,打響了“水上東平,水滸東平”特色旅遊品牌,將長期制約發展的不利因素,轉化成為防水助推經濟提升的強力支撐。
水活東平潤民生,體現的正是科學發展,體現的正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辯證思維看資源
東平縣丘陵,平原,湖窪交錯,大體各佔其一,全縣 14個鄉鎮中有11個沿湖沿河。境內的東平湖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承擔著分蓄黃河洪水的重任,是黃河,大汶河(大清河)下游的蓄納水庫,也是南水北調東線的總樞紐。
作為滯洪區,東平湖常年分滯黃河洪水。每年汛期,該縣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用於東平湖,黃河,大汶河(大清河)的抗洪防汛,經濟社會建設受到諸多不利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怕水,防水,避水”的思維定勢。
實現“建設經濟文化強縣,打造富裕生態和諧東平”的目標,發展的空間在哪裡?
辯證思維看資源。各地發展基礎,資源狀況不同,實現更好更快發展,關鍵看能否找准比較優勢,選準一條符合實際的發展路子。東平是山東省最大的庫區移民縣,多年來,水患是制約發展的瓶頸,水是東平最大隱形鐵窗的特色,在給縣域經濟發展帶來環境容量,資金投入等不利影響的同時,是發展經濟的包袱,更是一筆無可替代的財富。
東平縣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全縣有以東平湖為核心的自然景觀,以水滸文化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近400處,其中國家級景區,景點 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處。
基於此,東平縣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確立了“發揮水優勢,做活水文章,推動科學發展新跨越”的工作思路,大力發展旅遊,水產養殖,民生水利等相關產業,實現東平湖從單純滯洪區向旅遊區轉變,由被動防水向綜合利用轉變,發揮水的最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打通防洪大通道
發揮水優勢,變水害為水利,發展旅遊產業,造福庫區群眾的總體規劃,使得疏通河道,穩定水位成為實現目標的先決條件。
東平湖東接大清河,西連黃河,承擔著分滯黃河洪水和接納汶河來水的雙重任務,是黃河下游唯一的滯洪區,是確保黃河下游防洪安全的重要工程,是確保省會濟南,津滬鐵路,勝利油田和沿黃千百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王牌”工程,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調蓄水庫。
由於長期以來東平湖入湖口淤積嚴重,河床抬高,導致主汛期回水區上延,影響了大清河南堤和北堤的行洪安全,出湖口段淤積常年未徹底清理,卡脖子現象十分嚴重,每年汛期都需投入大量人財物力進行防汛搶險,給東平湖防汛安全造成巨大壓力,對東平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歷史的考驗是在2001年年夏季,大汶河流域突降暴雨,東平湖防洪壓力陡然上升,並與黃河洪水發生頂托,湖西岸的大壩形勢危急。汛情就是命令。時任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坐鎮指揮,經過某舟橋部隊對出湖口實施爆破,加大洩洪,讓危在旦夕的大壩安然無恙,保證了近5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治水之道,在於堵疏並舉。東平湖防汛歷來是山東省防汛工作中的重點,每到汛期分外緊張。特別是大清河主汛期具有來水迅速,水量較大的特點,致使河道淤積嚴重,主溜變化較大,河勢極不穩定,東平湖入湖口淤積嚴重,河床抬高,導致主汛期回水區上延,容易造成黃汶相頂,影響了大清河堤防的防洪安全。 2009年7月15日,副省長賈萬志帶領省直有關部門領導同志指導東平湖防汛工作,並主持召開會議。賈萬志省長在講話中強調:“目前東平湖排水不暢,二級湖堤標準偏低,防風浪能力不足,新老湖區群眾搬遷難度大,這些都會影響防洪安全,必須立足最大限度地保全湖區群眾利益,在關鍵時刻加大防守力量,全力保護東平湖堤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