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上multimedia課時鄰座的jenny在看xanga。
我看到一句甚麼「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感到很「騎呢」,怎也想不到箇中的關係。
後來逛 HMV 看 vcd 時,才記起1962年名噪一時,於美國禁映的情色電影Lolita,中文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是也。(哈﹗)

新版 1962年版~~
真的是一部情慾電影嗎???
這個譯名的「騎呢」有二。其一,現在人們談到Lolita,大概只會想到《下妻物語》,而絕不會是《一樹梨花壓海棠》。
但會有多少人知道,現在之所以有Lolita這用語,全源於《一樹梨花壓海棠》呢?
Lolita源自俄裔美籍著名作家納博可夫 (Vladimir Nabokov) 於1955年出版的小說《Lolita》,後被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 改編成同名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描述一位中年教授與12歲少女的糾纏情慾關係,女主角名叫Lolita。自此,日本人將「Lolita」成為天真可愛少女的代名詞,把 14歲以下的女孩稱為「Lolita代」,簡稱為「Loli」。1997年,電影《Lolita》再被重拍,在日本大受歡迎,原宿街頭開始興起宮廷娃娃look的時裝潮流。
其二,有人說《一樹梨花壓海棠》其實聽來蠻像三級片名的。
但又有誰知道,「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出處呢?
一樹梨花壓海棠,出於蘇軾嘲諷北宋著名詞人張先的一席話。「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後世用以諷老夫少妻。
中年教授與12歲少女的糾纏情慾關係=一樹梨花壓海棠,好一個用典的戲名。
所以該說《一樹梨花壓海棠》為一個看似「騎呢」,實質一絕的譯名(聞說出自當年南來上海文人的手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