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uel Chan
    
samuel1024
暱稱: samuel
性別: 男
國家: 香港
« December 2014 »
SMTWTFS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最新文章
國際聯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原...
冷戰
現代化
文章分類
全部 (15)
訪客留言
最近三個月尚無任何留言
日誌訂閱
尚未訂閱任何日誌
好友名單
尚無任何好友
網站連結
尚無任何連結
最近訪客
最近沒有訪客
日誌統計
文章總數: 15
留言總數: 0
今日人氣: 0
累積人氣: 219
站內搜尋
RSS 訂閱
RSS Feed
2007 年 6 月 6 日  星期三   晴天


國際聯盟

資料來源: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20902756

國際聯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成立的,最初成員有四十二個國家,其中二十六個是歐洲之外的國家。國際聯盟最大的時候有五十七個國家。當時成立國際聯盟是因爲法國、南非、聯合王國和美國的一些人認爲,成立一個世界組織能夠維持和平,防止1914年至1918年歐洲戰爭慘禍重演。之所以有可能建立一個有效的世界性組織,是因爲通信技術有了很大改進,對於在國際組織中一起合作,人們也越來越有經驗。爲經濟和社會進步進行協調和合作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國際聯盟有兩項基本宗旨。首先,國聯謀求通過集體行動維護和平。各國之間發生爭端要提交給國聯理事會進行仲裁和調解。必要時可以進行經濟制裁和軍事制裁。換句話說,國聯成員保證保護其他成人免遭侵略。國聯的第二個宗旨是在經濟和社會事務中促進國際合作。

學習反思:我認為國際聯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組織,因為它除了是為了維持和平、經濟和社會事務中促進國際合作,它還會援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難民,及維護國家的獨立及自主權。它成功制止了地區的衝突(德國vs波蘭)、控制疾病、改進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及停止販賣奴隸等等。但是它也有失敗的地方,就是常任理事國侵佔他國、沒有武裝部隊及制度上的缺陷等等。可見其還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但現在已沒有了國際聯盟,而是由聯合國延續其使命。

刊登時間︰2007-06-06 04:24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7 年 6 月 6 日  星期三   晴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A%8C%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variant=zh-tw#.E5.BE.8C.E7.BA.8C.E5.BD.B1.E9.9F.BF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個極權國家軸心國被打倒,“解放全人類”與大東亞共榮圈夢想破滅;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被削弱;美國瑞士等“中立國”,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損失,瑞士也因為在二戰中永久中立國的角色而成為了世界的金融、銀行大國,歐洲人紛紛將錢存於瑞士,美國繼續保持了19世紀末以來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只死亡了30萬軍人,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所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通過蘇共中央的指示,在二戰中在各國積極發展兵力,使用軍事手段達到政變目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也從二戰前的五萬人發展到了一百萬人,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效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範圍由一個國家擴展為一個陣營;印度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國在大戰中被削弱的機會實現了獨立。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係。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射戰鬥機火箭導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由於蘇美戰後對各自“陣營”的劃分,以及簽署的接管協定,直接促成了德國南韓的國家分裂,德國的分裂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崩潰後才結束,西德與東德才得以統一,而南韓的國家現在還處於分裂狀態。德國與日本由於在二戰中是戰敗國,所以在後來的五十年中,國際地位低下,非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現在德日積極爭取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遭到了一些二戰中受害國的反對,德日還簽署了不得擁有核武器的協定。而在今天日本部分反美右翼勢力試圖廢除盟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為日本草擬的和平憲法,擁有原子彈,將“日本自衛隊”正常軍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美軍的東京大轟炸造成日本大量平民死亡。這場戰爭也是首次平民死亡人數大大超過作戰人員死亡人數的戰爭。日本由於在二戰中的化學武器很多都沒被銷毀,至今仍危害著中國東北以及包括日本在內自己國家的人民。

學習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是一場殘酷的戰爭,又使到大量無辜的人被牽涉在內。無論是勝方或是敗方,又是有無數數人命傷亡。在這是戰爭中,平民死亡人數大大超過作戰人員死亡人數,在這些平民中,他們都可能是反對戰爭的,但是,戰火為何偏偏會牽涉到他們呢?戰爭並不是由人民所引起的,而是由政府引起的,但為何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的是無辜的平民,而政府只需負責他們所說的「不平等條約」呢?究竟戰爭是為了什麼呢?

刊登時間︰2007-06-06 04:10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7 年 6 月 6 日  星期三   晴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原因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variant=zh-tw

開戰原因

民族仇恨之一: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普魯士為了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誘導法國挑起戰端。這場戰爭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並建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定下的和約條件苛刻,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民族仇恨之二:巴爾幹

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綫。

 

爭奪殖民地

請參看:新帝國主義

經濟及工業化發展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20世紀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産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俄羅斯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同盟對立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作為結盟,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義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援,義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

英國在1887年鑑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 2月12日和義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証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義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在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而僅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比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係。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軍備競賽

請參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列強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更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準備由80萬由增加到230萬,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乃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之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張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張至35萬,除奧匈之炮兵質素較好外,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學習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有:殖民地的競爭、軍備競賽、結盟制度、及極端民族主義。殖民地的競爭是為了得到更大的市場,使到自己的國家能得到更大的發展機會。軍備競賽則是為了表現自己國家的力量,表現自己國家的強大,使到他國不敢輕易入侵。結識制度是為了使自己有更大的力量,增加自己的勝算。最後極端民族主義是為使人民支持政府,使政府的政策能推行順利。我認為不應該發生戰爭,因為戰爭令到大量的人命傷亡及家破人亡,其中一方的勝利又會增加另一方的仇恨,這樣又會可能導致另一次戰爭的爆發,於是戰爭便會無止境的繼續下去。那麼樣,我們為什麼要打仗呢?細想一下,戰爭真的有好處嗎?而那些「好處」,我們是討出了多少的代價換來的呢?

刊登時間︰2007-06-06 03:56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7 年 6 月 6 日  星期三   晴天


冷戰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B7%E6%88%B0

冷戰英語: Cold War, 俄語: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簡單來説就是美國蘇聯及她們的盟友在政治外交上的對抗。這種二方未實際開打但仍進行非和平的較勁,冷戰一詞已成為大眾文化普遍瞭解的詞彙,包括在中文的語境下會指夫妻之間在敵對態勢但不願溝通的緊張狀態。

美國的主要盟友是西歐加拿大日本,而蘇聯的主要盟友是東歐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中蘇分裂)。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説。此外,1946年邱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最大的原因是由於雙方都擁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衝突可能導致全人類毀滅,因此雙方都盡力避免發生全面的「熱」戰(請見相互保證毀滅),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帝國主義」、「剝削勞工」,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極權鐵幕」,企圖將民主國家納入極權專制的統治。

冷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隨著八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危機,和戈爾巴喬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產國家倒台,到1990年代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中國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衝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衝突,在這些衝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麼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衝突的緊張性。

美國與蘇聯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此外還包括了十分隱蔽的間諜戰,和雙方的政治宣傳戰。雖然雙方的諜報系統經常採取秘密的暗殺行動,但是由於核武器的威懾,兩陣營一直沒有發生全面衝突。當然在當時,人們並不清楚,一個地區性的小規模衝突是否有可能引發核戰爭,有鑑於此,每一次的衝突都會引發人們極高的關註。這種緊張態勢幾乎像真正的戰爭那樣改變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國可以算是冷戰中最主要的爭端焦點,特別是柏林柏林圍牆很可能是冷戰最生動的標誌。這堵牆分隔了東柏林(屬於東德)與西柏林(屬於西德),使西柏林孤立於東德內。

學習反思:冷戰其實可以說是美國及蘇聯或是東方及西方政治外交上的對抗。美國的主要盟友是西歐加拿大日本,一些資本主義的國家,而蘇聯的主要盟友是東歐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是共產主義的國家。冷戰的開始是由英國首相邱吉爾1946年訪問美國時,發表鐵幕演說而開始的。由於雙方都擁有大量的的核子武器,一旦發生熱戰,便可能導致全人類毀滅,所以雙方都只是進行政治罵戰及一些隱蔽的間諜戰。冷戰的結束即是在蘇聯解體後而結束。

刊登時間︰2007-06-06 03:17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  


2007 年 6 月 6 日  星期三   晴天


現代化

資料來源: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41301357

現代化(又譯作近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從歷史上來講,它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種向以西歐及北美地區等地國家許多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為目標,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因此常與西方化的內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思想文化領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四個亞過程:

1. 技術的發展。
2. 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的生產更多是用來作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
3. 工業化。
4. 都市化。

隨著現代化的發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隨之發生變化。官僚政治逐漸發展;學習的機會擴大;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的影響力減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社會流動增加。

現代化的一個方面是技術的大爆炸,它使人類思想以驚人的速度和數量增長和傳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在縮小,而專業技術領域上的差別卻在擴大。

例子︰
* 四個現代化
* 洋務運動
* 戊戌變法
* 辛亥革命
* 新文化運動

附著︰
===================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並宣佈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兩步走」設想。

第一步,用15年時間,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第二步,力爭在二十世紀末,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著名持不同政見者魏京生 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將大字報《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及其他》張貼在西單民主牆上,後遭到當局逮捕。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二十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這個目標已經達到。

學習反思:現代化即是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在這篇文章中,我可以看到其好處及壞處。它的好虛好很多,例如:得到科技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人們得到學習的機會會增加、自由,文主化等等。而其壞處則是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的影響力減弱及令專業技術領域上的差別擴大。我自己則認為,雖然現代化的好處有很多,但是我看到它其中一個壞處便認為發展現代化不一定是好的。而那樣壞處就是傳統習俗的影響力減弱,因為我認為要是一直現代化,便可能令傳統習俗失去,那樣國家便沒有自己的特色,那樣國家與國家之間便沒有分別了,大家便沒有可以交流的地方,關係亦可能不如以往。

刊登時間︰2007-06-06 02:42 PM  [ 訪客留言(0) ] [ 編輯日誌 ] [ 分享至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