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反應
老媽有句說話,『個口快過個腦』,意思是說出口的話不經大腦,
實指說出了不合情境的說話。(呢到指某笨羊)
會不會有人說出口的話不經大腦呢,我不太清楚。和活動機能一樣,
說話大致上都應該經大腦思考,才傳到口裡發聲。但說話會沒會有類
似反射神經一樣的動作,是不經大腦直接回應的呢,這部份我不肯定。
不過可以預期的是,如果每個人主要的說話都是不經大腦的,那應該是
一種病態。
回到情境部份,當聆聽或感受到客觀環境,經大腦產生思考後,就會有
一種想法。然後我們把這種想法轉化為語言,表達出來。我感興趣的是,
在 產生想法後 和 說出來之前 ,在這段時間究竟由哪一種神經去操控
。如果是大腦的話,這意味著我們在說出口之前,必須經過一個考慮過程,
這個過程的內容可能包括 這個想法是否適合在情境下表達(包括場合、
對象、身份等因素)、這個表達方式能否被接受(包括道德、立場、
身份代表等),然後是 這個表達方式能否被了解(包括說話場合、
演說對象所分享的範疇、社經背景),最後是 結果(包括回應、
言論的後遺症、潛在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或誤解等)。經驗說的是,
在高級的場合、對象身份太高、陌生人等的情況下,這個思考過程會比較嚴謹。
相對來說,另一個極端的做法是略過思考步驟,直接跳到說出口的部份。
經驗告訴我這是不受歡迎的做法,曾經用生命去做過實驗,我清楚理解
須要付出的代價。於是,在經驗的累積下,我同時產生了複檢說話和迴
避危機的反射知覺。經驗說明,對於事件持沉默的意見,比起作出令人
感到負面的反應好;而另一個情況是,能夠討好所有人的想法和說話有
限。總的來說,在找不到能保持所有接收者正面或不變的情緒反應的說
話時,不作出回應可以產生相對良好的整體結果。
因此,如果有人覺得我沉默,或沒有回應,那其中一個可能是,我認為
這樣產生的是最有利的整體結果。
分類: 未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