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要說話
說話,通常有很多用途。最簡單原因莫過於表意,另外則為維持
或建立關係等等。我沒有認真拜讀語言學,此文實為個人經驗及依
感覺來定義。
首先我必須提到維持關係方面,即是與人溝通。這一點和首段無
擬脈絡上並不協調,但我必須指出,維持關係於社會似乎比表意
更為常見;或至少兩項用途有著相同的重要性。小時候不理解為
何早上見到別人要說早晨,認為這是廢話、多餘的說話,乃只從
表意方面著眼。直到年紀稍長,才明白在村裡和人打招呼,暗裡
傳送的意思近似是『你我關係良好』;而和相熟的人打照面而不
打招呼,暗裡卻表示著『我和你關係疏離』。這種接收訊息近似
是被動的,因此無論發送者有沒有這個意思,對方感受到就感受
到了。由於關係是必須的,於是明白了,打招呼在說話裡是重要的項目。
表意並不是其次,在學術環境裡有著最根本的作用。語言學表示
,有效的溝通在於雙方有相同的平台,這一個平台可能是近至說
話脈絡、環境(例如向小巴司機表示『街口有落』),遠至成長、
相似經歷(例如『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等。這個平台愈相近,
我們認為這兩個人很有默契;相差遠的話,很容易遠成大家談不
上半句。最直接例子莫過於平民子弟去和千金小姐說話,人家談
的是莎士比亞,假日活動聽聽歌劇;你告訴別人王晶和屎尿屁,
頻道能接上就有鬼。 調好頻道,共有平台,這是優先事項。
人生經驗下來倒又有些溝通的方法,感覺還算有效。 例如說在
小巴上會突然聽到『街口有落』或『街口唔該』,這是直接有效
和足夠表意的說明。問題卻是在溝通的時候,如果聽者沒有準備
好接收,對於內容分析會大打折扣。比較理想的做法是發送者和
接收者先做約定,大家準備好才開始傳送訊息。實際上運作卻有
不必那麼複雜,只要表明你將要發出訊息,對方自己會準備接收
了。我比較會用『唔該(稍停),街口』。前句是表達我將要發
出訊息,重點不在於要司機分析這句的意思,而是提醒他我將會
繼續說話,後句則是表意重點。在這裡我省略了『有落』,老實
說這是約定和共識的,沒有人會預計我說個地方出來閒聊;反之,
說多餘的字會影響訊息傳遞的正確性。這是經驗的結果。
第二個經驗是吵架,或單向的責罵。通常最理想的,莫過於以表
意方式,告知對方出現的問題、問題的成因、引致的後果、這次
如何補救、下次如何預防等。但是經驗裡出現吵架的場面,攻擊
人身或翻舊帳的情況出現頻率極高,問題是這東西多數是無助於
解決事件的。因此在出現狀況時吵架,通常是多餘的。 如果吵
架的觸發點來自共同協商中的某個項目,則考慮到兩者的關係。
若為單向的權力地位,吵架的失敗者就必然是權力關係中較弱的
一方。若為互相牽制的關係,則也許能增取協商空間。若只就單
一或少數項目合作(且沒有必須成功的前提下),吵架則可以發
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即使未必對兩者有正面影響。簡而言之,
我認為吵架本來就只有把權力關係放到台面,重新宣示主權的考
慮下才有意義。小孩子的你打一拳,我還你一腿是無謂和多餘的行為。 想起來我上一次和別人吵架是何時呢。一時想不起來,和我吵過
的請提醒我
只是說句話,竟然這樣『大做文章』,可真是無所事事
ps 笨羊點解會唔牙痛呢xd
分類: 未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