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e**白雪
交功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MichelleLC
暱稱: 白雪
性別: 女
國家: 香港
« March 2015 »
SMTWTFS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最新文章
國際組織
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主題二:第一次世界大...
歐洲現代化的發展
文章分類
全部 (14)
訪客留言
最近三個月尚無任何留言
日誌訂閱
尚未訂閱任何日誌
好友名單
網站連結
尚無任何連結
最近訪客
最近沒有訪客
日誌統計
文章總數: 14
留言總數: 1
今日人氣: 0
累積人氣: 250
站內搜尋
RSS 訂閱
RSS Feed
2007 年 6 月 6 日  星期三   晴天


國際組織 分類: 未分類

國際組織的名稱:

  • 萬國郵政聯盟

  • 世界衛生大會
  • 世界衛生組織
  • 世界氣象組織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 國際勞工組織
  •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
  • 國際民航組織

國續

  • 國際海事組織
  • 國際電信聯盟
  • 國際貨幣基金

  •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 聯合國人居署
  •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 聯合國大學
  • 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

聯續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 聯合國環境署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
  • 聯合國貿易及發展委員會
  • 聯合國難民署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由十五個安理會會員國投票產生。一個決議在其中九個以上的會員國決議通過並且五個常任理事國全部沒有使用否決權的情況下將視為通過。值得關註的決議

  • 82號:就朝鮮半島內的朝鮮戰爭作處置決議。其中要求北韓軍隊撤回北緯38度,為現今南北韓邊界定義的由來。
  • 84號:針對朝鮮戰爭準許國際提供軍事協助,並決議由美國為聯合部隊主導者。
  • 242號
  • 383號
  • 687號:關於海灣戰爭的決議。
  • 1373號:譴責並宣告打擊恐怖主義。
  • 1546號:承認伊拉克臨時政府為合法政府,並要求美國與英國的軍隊應於2004年6月30日交還主權。
  • 1718號:譴責北韓核試驗

每年的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

1987年6月12日至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由138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名代表參加的「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部長級會議。 這次會議通過了《管制麻醉品濫用今後活動的綜合性多學科綱要》,向各國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提出了在今後的禁毒活動中開展綜合治理的建議,並提出了「愛生命,不吸毒」的口號。同時,為了進一步引起各國、各地區對毒品問題的重視,號召全世界人民共同抵禦毒品的侵襲,與毒品犯罪活動作堅決的鬥爭,也為了紀念這次意義重大的國際禁毒會議,大會結束時,與會代表一致建議,將每年的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這項建議被聯合國採納。同年召開的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定每年的6月26日為「反麻醉品的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

國際稻米年是1999年,國際稻米研究所基於稻米發展中產生的嚴重問題,而與糧農組織合作共同發起的。2002年,菲律賓政府聯合四十三個國家在聯合國全體會議上正式要求將2004年定為國際稻米年。這也是聯合國首次用一年的時間來宣傳一種農產品。2003年10月31日,國際稻米年由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先生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

國際稻米年的主題是:稻米就是生命。聯合國希望以集體的方式來解決稻米生產中所出現的問題,並且對糧食生產和資源管理利用等方面進行改善,向公眾宣傳稻米系統在食品安全、營養構成和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影響和貢獻。

國際消除貧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亦稱國際滅貧日國際消貧日是聯合國組織在1992年12月22日會議上通過47/196決議,由1993年起把每年10月17日定為國際滅貧日,用以喚起世界各國對因製裁、各種歧視與財富集中化引致的全球貧富懸殊族群、國家與社會階層的註意、檢討與援助。提高全球的滅貧意識,提醒所有人持續為2015年「1.靠每日不到1美元維生的人口比例減半2.挨餓的人口比例減半」這個目標而努力。每年聯合國為此紀念日訂立主題,2006年的主題是「共同努力,擺脫貧窮」。相關事件:1987年10月17日,上萬名人士聚集在巴黎自由人權廣場,藉此紀念赤貧、暴力、飢餓及無知的犧牲者

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是1999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 54/134, 指定11月25日為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國際日。從1981年起,一些婦女運動活動家就將這一天作為反抗婦女暴力問題的紀念日,因為在1960年的這一天,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政治活動家米拉瓦爾三姐妹,被特魯希略政權(1930-1961)惡毒暗殺。

l          1979年,聯合國通過了《消除對婦女的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確立了對基於性別歧視的婦女問題的反對和積極干預。

l          1985年,第三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了提高婦女地位的內羅畢前瞻性戰略,突出強調了婦女的暴力問題需要得到更多關註。

l          1993年,聯合國又發表了《消除針對婦女的暴力宣言》,第一次給“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下了定義:不論發生在公共場所或私人生活中,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性行為上的傷害或痛苦的任何基於性別的暴力行為。《宣言》指出,對婦女的家庭暴力是對婦女人權和基本自由的侵犯。

l          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再次將這一問題列為主題,併成為會議通過的行動綱領的一項重點內容。

l          1999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11月25日為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國際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9%99%85%E6%B6%88%E9%99%A4%E5%AF%B9%E5%A6%87%E5%A5%B3%E7%9A%84%E6%9A%B4%E5%8A%9B%E6%97%A5"

背景

在2005年10月,美國的科學家發現有証據顯示,原來發生在1918年,導致全球災難性瘟疫的西班牙流感,是由禽鳥傳播的「禽流感」造成。由於這些科學家發現引致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流感病毒基因和引致禽流感的病毒基因相似。

而繼1997年在香港發現由雞隻引起可致命的人類感染禽流感死亡個案。禽流感在2004年再度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印尼等地爆發多宗人類感染個案,和多處禽畜野鳥集體死亡。而據科學家研究所指,禽流感的病毒很有可能經歷了多次變種,其對鳥類和人類的危險程度亦有所增加。再加上自2004年起,由於候鳥的遷移飛行,使世界上更多地方有大量鳥類死亡的報告,繼東南亞之後,中國青海新疆、俄羅斯、北韓、東歐也受到禽流感的威脅。禽流感對全球人類生命的威脅迅速增加。

國際洗手日內容:世衛將2005年10月13日訂為「國際洗手日」。在此之前世衛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以肥皂和用適當的洗手方法,來養成洗手的習慣,是可以減少兒童患上肚瀉等病癥達53%。以世衛估計每年有1800萬兒童死亡而當中90%是五歲以下的幼童,若然以養成洗手的良好習慣,至少可以拯救達一半數目的兒童。

「國際洗手日」主旨是推動全球性的普遍教育,推動洗手對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針對醫護人員,因為他們是經常接觸能威脅人類性命的疾病來源的一群。

 

 

正確的洗手方法:

  1. 應使用清潔的水來洗手。
  2. 扭開水喉,將肥皂或皂液等清潔劑塗上手掌心。
  3. 將清潔劑在手中揉搓至少10秒,期間不要用水沖洗。
  4. 留意有否清潔手掌心、手背、各手指尖、手指間的隙縫、虎口位和手腕。
  5. 將手用清水清洗,使清潔劑不殘留在手。
  6. 以乾毛巾或抹手紙巾將手擦乾,亦可使用乾手機。
  7. 不可直接用手閂水喉,應該用抹手紙巾包著水龍頭來關,或先用清水洗一洗水龍頭。

 每年的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地球錶面的臭氧層出現了嚴重的空洞,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羅蘭(F.Sherwood Rowland)和穆連(Mario Molina)發現。

1987年9月16日,全球46個國家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目前已有170多個國家簽署),標志著各國將對保護臭氧層即將開始具體行動。

1995年聯合國規定,從當年起每年9月16日為國際臭氧層保護日,旨在紀念“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簽署,並喚起公眾的環保意識。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9%99%85%E8%87%AD%E6%B0%A7%E5%B1%82%E4%BF%9D%E6%8A%A4%E6%97%A5"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8%81%94%E5%90%88%E5%9B%BD

 

感想:聯合國所舉行的活動多的是,在這些活動當中,所受益的人成千上萬。這達到了組織的其中一個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於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並激勵對於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2007 年 6 月 3 日  星期日   晴天


冷戰 分類: 未分類

冷戰(英語: Cold War, 俄語: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簡單來説就是美國和蘇聯及她們的盟友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這種二方未實際開打但仍進行非和平的較勁,冷戰一詞已成為大眾文化詞彙,在中文的語境下會指夫妻之間在敵對態勢但不願溝通的緊張狀態。

美國的主要盟友是西歐、加拿大、日本,而蘇聯的主要盟友是東歐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中蘇分裂)。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説。此外,1946年邱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最大的原因是由於雙方都擁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衝突可能導致全人類毀滅,因此雙方都盡力避免發生全面的「熱」戰(請見相互保證毀滅),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帝國主義」、「剝削勞工」,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極權鐵幕」,企圖將民主國家納入極權專制的統治。

冷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隨著八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危機,和戈巴契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產國家倒台,到十九年代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中國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衝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衝突,在這些衝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麼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衝突的緊張性。

美國與蘇聯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此外還包括了十分隱蔽的間諜戰,和雙方的政治宣傳戰。雖然雙方的諜報系統經常採取秘密的暗殺行動,但是由於核武器的威懾,兩陣營一直沒有發生全面衝突。當然在當時,人們並不清楚,一個地區性的小規模衝突是否有可能引發核戰爭,有鑑於此,每一次的衝突都會引發人們極高的關注。這種緊張態勢幾乎像真正的戰爭那樣改變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國可以算是冷戰中最主要的爭端焦點,特別是柏林。柏林圍牆很可能是冷戰最生動的標誌。這堵牆分隔了東柏林(屬於東德)與西柏林(屬於西德),使西柏林孤立於東德內。

 

 

歷史

納粹德國的崛起促進了西方盟國和蘇聯在戰時的合作,但從一開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美國間的合作就充滿了不信任和意識形態分歧。

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報告稱,即使不考慮意識形態分歧,美蘇兩國在經濟方面的競爭也必然會導致二者的對立。沃爾特·拉法爾稱美國和俄羅斯帝國早在1900年時就曾因中國東北的發展產生過對立情緒,俄羅斯帝國因在工業方面無法同美國直接競爭而轉而尋求自身在遠東地區的貿易優勢並竭力排除其他大國,而美國則要求門戶開放,利益均沾。

西方世界對冷戰的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在二戰結束後10多年的時間內,很少有學者會挑戰美國官方對冷戰起因的看法:即雙方關係的破裂是由於史太林違反了雅爾達共識、蘇聯企圖主宰東歐,以及蘇聯的擴張主義。

但是之後很多歷史學家提出了另一種觀點:美國企圖保障其在全球的貿易利益才是冷戰最主要的起因。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的帝國主義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與蘇聯的作為同等重要的導致冷戰爆發的原因。簡單而言,史學家對誰應該為二戰期間結盟的美蘇關係的破裂以及冷戰是否是不可避免的這兩個問題上產生分歧。後一種觀點(即美國應該負責)在越南戰爭中達到頂峰,很多人開始認為,美國在道德層面上並不比蘇聯高多少。

在冷戰後期,歷史學家們開始尋求一種後修正主義的解答。到冷戰結束後,這一派觀點已經佔了上風。這派歷史學家並不認為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國應該為冷戰負全責,而是歸咎於雙方的誤解與反應,兩方都應對冷戰負責。後修正主義學者追隨了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的看法,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如1947年對希臘的援助和馬歇爾計劃是必要的。

根據這種觀點,「共產主義運動」並不是西歐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全面戰爭,以及歐洲的社會結構才是其根源。而馬歇爾計劃重建了一個良好的歐洲經濟體系,從而減少了極左勢力在西歐的吸引力。對歐洲來説,經濟援助結束了資金短缺,刺激了對戰後重建的投資。對美國來説,該計劃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增加了美國對外出口。北約組織則將西歐國家納入共同防禦體系,從而避免了共產主義的擴張。

感想:在冷戰的期間多國都因而受到影響。當時,美蘇兩國不想有戰爭的出現,而兩國的總統都合力防止它的發生。最後,在他們的合力防戰下,令兩國的磨擦和仇恨減弱,導致冷戰的結束。



2007 年 4 月 29 日  星期日   晴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 分類: 未分類

第二次世界大戰

(簡稱二次大戰、二戰,英文為World War II;1937年或1939年-1945年),是至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是以英國、法國、蘇聯、美國、中國等國組成的同盟國,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結束。儘管在1939年9月前,衣索比亞的抗義戰爭,中國的抗日戰爭(起始於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普遍持有歐洲中心觀的學者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約7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據估計,大戰期間,錢財損失約13850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難以估計。

 

 

戰爭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戰爭策源地。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與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興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於德國的納粹主義的興起,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遠東,日本的軍國主義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達到擴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間的目的。

德國:第三帝國的迅速崛起

德國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發起了統一德意志的戰爭。1871年,普魯士統一了整個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工業化發展速度超過了同期的主要工業化國家,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工業國之一。20世紀初期,德國對以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為主建立的世界秩序感到越來越不滿,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殖民地。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組成了同盟國集團,而英國、法國和俄國則組成了協約國集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一戰中,同盟國集團被協約國集團擊敗。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承認戰敗。1919年7月31日,國民議會在德國南部小城威瑪(Weimar)的德意志民族劇院通過了一部憲法,宣告一個新的共和國——威瑪共和國成立。由於法國曾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受到普魯士的重創,因此一戰結束後,法國希望能夠對德國在經濟上進行報復,並最終削弱這個強大的鄰國。《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准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多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凡爾賽條約》過多的只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凡爾賽條約》有極強的牴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策源地創造了條件。在經歷了短暫的平穩期後,外不能排除外侮,內不能解決內患的威瑪共和國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當時馬克兌美元從四十五馬克兌一美元,大幅貶值到一兆馬克兌一美元。這個脆弱的共和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瀕臨破產的邊緣,德國人民生活非常艱難。這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所領導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簡稱國社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威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威瑪共和國年邁的總統興登堡元帥(Paul von Hindenburg)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Reichskanzler)。與此同時,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Reichstag)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威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國的束縛,希特勒在上臺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佈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Führer)。希特勒並不是只會在街頭叫囂喊空話的政客,他上臺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加上他具備遠見,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英法等列強見到已經無法藉由凡爾賽合約壓搾德國,立刻轉變態度與德國合作。此時的德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後,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

感想:在第之世界大戰中,有很多在此而被殺死。而德國多次的違反了《凡爾賽條約》,是因為《凡爾賽條約》的規約令德國的國民不滿。當時在納粹黨的領導人希特勒的領導之下,德國經濟日益增長成為了歐洲的強國。而希特勒的貪念亦不斷地增加,而被國際聯盟困擾著。故此,退出了英法的國際聯盟,攻打不少較弱的國家來擴張自國的領土。

第二世界大戰傷亡表

士兵死亡
20,000,000
平民死亡
36,000,000
合計死亡
56,000,000

士兵死亡
11,000,000
平民死亡
4,000,000
合計死亡
15,000,000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A%8C%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B0&variant=zh-tw

 

 

 



2007 年 4 月 10 日  星期二   晴天


主題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分類: 未分類

 

主題:普法戰爭

國徽

國旗

普法戰爭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但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德法戰爭。普魯士定下的和約條件苛刻,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主題: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俄羅斯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衝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德意志帝國殖民地分佈

 

   

 

主題: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俄羅斯也準備增加到230萬。

歐洲列強在1914年的海軍力量

國家

人員

大型炮艦

噸位

俄羅斯

54,000

4

328,000

法國

68,000

10

731,000

 

 

209,000

29

2,205,000

合計

331,000

43

3,264,000

德國

79,000

17

1,019,000

奧匈

16,000

3

249,000

合計

95,000

20

1,268,000

無畏號戰艦

 

來源: Ferguson 1999 p 85

 

 

 

1917年,法國上萊茵地區的情景。更多的照片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彩色照片處取得

主條目: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誘導法國挑起戰端。這場戰爭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並建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定下的和約條件苛刻,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主題: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作為結盟,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此外,義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讓法國在1881年兼併該地。為了爭取支持,義大利跟德國和奧匈結盟,是為三國同盟。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不滿。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可是,俾斯麥在1890年下臺後,新任德皇威廉二世不想維持俾斯麥定下的同盟制度,任由條約終止,而選擇只與奧國為盟。法國向俄國提供資本,實現其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下軍事同盟。是為法俄同盟。英國在1887年鑑於法國在埃及,俄國在巴爾幹日益擴張,威脅英帝國往遠東的貿易航道,故在1887年 2月12日和義大利組成地中海協定,互相保証維持地中海、亞德里亞海及黑海的現狀,而義大利則支持英國在埃及的行動。經德國首相俾斯麥支持下,奧匈及西班牙均加入協定,是為第一次地中海協定,同年十二月,英、奧、意三國商定共同維持近東現狀,對抗俄國對土耳其帝國之影響,是為第二次地中海協定,不過兩次協定沒有明確規定英國承擔具體的軍事義務,故英國並未放棄其光榮孤立政策。直至德國海軍日擴,威脅英國的制海權,英國才著手在歐陸尋求盟友。在1904年,英國終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而僅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相比德奧同盟或法俄同盟,其合作無疑是較為鬆散。不過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機中,此協定充分反映英法堅定的合作夥伴關係。受到法國鼓勵,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其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有感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擴張,是以組成三國協約。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主題: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係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並達成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主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藉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藉口,出動豹式砲艦 (SMS Panther)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法國在該年11月4日與德國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換取德國承認摩洛哥為其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裡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主題:歐洲火藥庫—巴爾幹

 

1915年時,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勢力分佈圖,圖裡同盟國標示為紅色,協約國標示為綠色,中立國標示為黃色。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C%AC%E4%B8%80%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variant=zh-tw#.E6.99.AE.E6.B3.95.E6.88.B0.E7.88.AD

感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奧匈和俄國簽訂了同盟國,亦稱三國同盟。而這三個國家都是為了自己能夠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成立的。同時,英國、法國和美國所簽訂了協約國,六稱三國協約。盟約中的保密條款令各國都在彼此猜忌和互相監視。當發生爭端,彼此難以通過和平方法來解決問題,深化戰爭危機。所以我覺得應該不簽盟約,這樣就可以以自國的實力來得到勝利,而又不會和其他國家發生太多爭議,還可以減少自國的人口率。



2007 年 3 月 4 日  星期日   晴天


歐洲現代化的發展 分類: 未分類

 歐洲現代化發展

歐洲有機農業之發展政策與產銷狀況 

 

 

 

壹. 歐洲有機農業之發展政策

自1958年以來,歐盟即採用「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簡稱CAP)取代各會員國的農業政策。早期CAP對歐洲農業的現代化有極大貢獻,但集約式的生產方式也造成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及對環境的破壞。1980年代以來,CAP漸漸轉而重視經濟但卻對環境友善的方向。到了1992年,CAP轉向鼓勵農民採用粗放的經營方式,以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衝擊,以及減少生產過剩的問題。稱為「農業-環境計畫(agri-environment programmes)」的2078/92號歐盟規範即以減少肥料、農藥之使用;或以採用有機農業之理由,補助農民以提高其收入,但各國及各地方政府對有機農業的補貼不一,對不同作物之補貼亦不同(1)。

 

2000年議題(Agenda 2000)是歐盟CAP針對2000~2006年的改革措施,根據其農村發展條例,允許對有機農場作下列補助:農業-環境計畫、投資協助、行銷協助、區域發展等;其中亦提及透過有機農業等農業-環境措施,來保護環境及歐洲的鄉村遺產[1][1]。這個政策對有機農場所做的補貼確實對有機農民有極大利益。(2)

 

然而,這些對個別農場的補助,不足以作為轉形成有機農場的誘因,也不能保證農場持續地從事有機農業。於是歐盟中12個國家的農業部長呼籲於歐洲議會中成立一個「有機食品及有機農法的歐洲行動計畫」(European Action Plan for organic food and farming)。

顯示歐盟各國對有機農業之發展非常重視,並制訂明確目標,採取實際行動。各國多企圖於2010年時,達到10%的有機農地。(表1)自1986年以來,歐盟有機農業面積成長非常快速,成長率高達25%。至2001年底有機農業面積已有4,579,836公頃,其中發展最為快速的是北歐及地中海國家(圖1),但截至2000年止,有機面積仍僅止於2.9%,有機農民則佔2%左右(3)。

 

 

表 1  歐盟各國有機農業行動計畫

國家

計畫名稱

目標年

目標及重要措施

歐盟

歐洲行動計畫(European Action Plan)

繼續致力於目前的行動計畫

比利時– Flanders

“Vlaams actieplan biologische landbouw” -  Flemish Action Plan

2010

ll10 %

ll投資支持

ll支持轉型中農場的個別輔導

ll示範農場網絡

ll示範計畫

ll在學校教育中介紹有機農法

ll支持研究

丹麥

「第二階段行動計畫」有機農業之發展(Actionplan II – Developments in organic farming)(1999年二月)

2005

ll10%有機農民

ll較1999年增加2萬公頃

ll三倍的有機產量

法國

“Plan Pluriannuel de Développement et la Promotion de l’Agriculture Biologique“ (1998-2002五年計畫)

2005

ll法國於2010成為歐洲有機生產國家的領先者

ll2005年有 1百萬公頃及2萬5千個農場轉型為有機農場。

德國

有機農業聯邦計畫(Bundesprogramm Ökologischer Landbau)

http://www.bundesprogramm- oekolandbau.de

2002-

2003

l l 2005年有10%有機農地

l l 2010 有20%有機農地

l l 支持:

*農業生產

*加工、貿易、行銷

*消費者

*示範農場

*新技術及移轉

l l 設置國家有機標章

荷蘭

„Plan von Aanpak biologische Landbouw 2001-2004“

2005/
2010

l l 2005止有5%有機農地

l l 至2010止有10%有機農地

挪威

有機農業發展行動計畫(Plan of A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2000年)

2009

10 % 有機農地

瑞典

2000年行動計畫(Action plan 2000)

2000

10 % 有機農農地

英國-威爾斯

威爾斯有機部門農糧行動計畫(Welsh Agrifood Action Plan for the Organic Sector)(1999年3月)

2005

l l 10 % 有機農地

ll 建立國家有機中心

 

感想:農業發展可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發展。而歐洲的國家在這方面是比中國強勁的。在歐洲各國都有一些計劃是對農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這是歐洲各國都一起制定一些農業發展的計劃。在100年後,我們可能不用擔憂農業的發展了。因為歐洲國家制家的計劃足以令我們在未來的日子有足夠的食物。

資料來源:http://organic.niu.edu.tw/02-certification/foreign/foreign-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