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織的名稱:
萬
世
- 世界衛生大會
- 世界衛生組織
- 世界氣象組織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國
- 國際勞工組織
-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
- 國際民航組織
|
國續
政
聯
- 聯合國人居署
-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
-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 聯合國大學
- 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
|
聯續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
- 聯合國環境署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
- 聯合國貿易及發展委員會
- 聯合國難民署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由十五個安理會會員國投票產生。一個決議在其中九個以上的會員國決議通過並且五個常任理事國全部沒有使用否決權的情況下將視為通過。值得關註的決議
- 82號:就朝鮮半島內的朝鮮戰爭作處置決議。其中要求北韓軍隊撤回北緯38度,為現今南北韓邊界定義的由來。
- 84號:針對朝鮮戰爭準許國際提供軍事協助,並決議由美國為聯合部隊主導者。
- 242號
- 383號
- 687號:關於海灣戰爭的決議。
- 1373號:譴責並宣告打擊恐怖主義。
- 1546號:承認伊拉克臨時政府為合法政府,並要求美國與英國的軍隊應於2004年6月30日交還主權。
- 1718號:譴責北韓核試驗
每年的6月26日是國際禁毒日。
1987年6月12日至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由138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名代表參加的「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部長級會議。 這次會議通過了《管制麻醉品濫用今後活動的綜合性多學科綱要》,向各國政府和有關國際組織提出了在今後的禁毒活動中開展綜合治理的建議,並提出了「愛生命,不吸毒」的口號。同時,為了進一步引起各國、各地區對毒品問題的重視,號召全世界人民共同抵禦毒品的侵襲,與毒品犯罪活動作堅決的鬥爭,也為了紀念這次意義重大的國際禁毒會議,大會結束時,與會代表一致建議,將每年的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這項建議被聯合國採納。同年召開的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定每年的6月26日為「反麻醉品的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
國際稻米年是1999年,國際稻米研究所基於稻米發展中產生的嚴重問題,而與糧農組織合作共同發起的。2002年,菲律賓政府聯合四十三個國家在聯合國全體會議上正式要求將2004年定為國際稻米年。這也是聯合國首次用一年的時間來宣傳一種農產品。2003年10月31日,國際稻米年由糧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先生在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
國際稻米年的主題是:稻米就是生命。聯合國希望以集體的方式來解決稻米生產中所出現的問題,並且對糧食生產和資源管理利用等方面進行改善,向公眾宣傳稻米系統在食品安全、營養構成和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影響和貢獻。
國際消除貧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亦稱國際滅貧日或國際消貧日是聯合國組織在1992年12月22日會議上通過47/196決議,由1993年起把每年10月17日定為國際滅貧日,用以喚起世界各國對因製裁、各種歧視與財富集中化引致的全球貧富懸殊族群、國家與社會階層的註意、檢討與援助。提高全球的滅貧意識,提醒所有人持續為2015年「1.靠每日不到1美元維生的人口比例減半2.挨餓的人口比例減半」這個目標而努力。每年聯合國為此紀念日訂立主題,2006年的主題是「共同努力,擺脫貧窮」。相關事件:1987年10月17日,上萬名人士聚集在巴黎自由人權廣場,藉此紀念赤貧、暴力、飢餓及無知的犧牲者
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是1999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 54/134, 指定11月25日為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國際日。從1981年起,一些婦女運動活動家就將這一天作為反抗婦女暴力問題的紀念日,因為在1960年的這一天,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政治活動家米拉瓦爾三姐妹,被特魯希略政權(1930-1961)惡毒暗殺。
l 1979年,聯合國通過了《消除對婦女的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確立了對基於性別歧視的婦女問題的反對和積極干預。
l 1985年,第三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了提高婦女地位的內羅畢前瞻性戰略,突出強調了婦女的暴力問題需要得到更多關註。
l 1993年,聯合國又發表了《消除針對婦女的暴力宣言》,第一次給“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下了定義:不論發生在公共場所或私人生活中,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上或性行為上的傷害或痛苦的任何基於性別的暴力行為。《宣言》指出,對婦女的家庭暴力是對婦女人權和基本自由的侵犯。
l 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再次將這一問題列為主題,併成為會議通過的行動綱領的一項重點內容。
l 1999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11月25日為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國際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9%99%85%E6%B6%88%E9%99%A4%E5%AF%B9%E5%A6%87%E5%A5%B3%E7%9A%84%E6%9A%B4%E5%8A%9B%E6%97%A5"
背景
在2005年10月,美國的科學家發現有証據顯示,原來發生在1918年,導致全球災難性瘟疫的西班牙流感,是由禽鳥傳播的「禽流感」造成。由於這些科學家發現引致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流感病毒基因和引致禽流感的病毒基因相似。
而繼1997年在香港發現由雞隻引起可致命的人類感染禽流感死亡個案。禽流感在2004年再度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印尼等地爆發多宗人類感染個案,和多處禽畜野鳥集體死亡。而據科學家研究所指,禽流感的病毒很有可能經歷了多次變種,其對鳥類和人類的危險程度亦有所增加。再加上自2004年起,由於候鳥的遷移飛行,使世界上更多地方有大量鳥類死亡的報告,繼東南亞之後,中國青海新疆、俄羅斯、北韓、東歐也受到禽流感的威脅。禽流感對全球人類生命的威脅迅速增加。
國際洗手日內容:世衛將2005年10月13日訂為「國際洗手日」。在此之前世衛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以肥皂和用適當的洗手方法,來養成洗手的習慣,是可以減少兒童患上肚瀉等病癥達53%。以世衛估計每年有1800萬兒童死亡而當中90%是五歲以下的幼童,若然以養成洗手的良好習慣,至少可以拯救達一半數目的兒童。
「國際洗手日」主旨是推動全球性的普遍教育,推動洗手對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針對醫護人員,因為他們是經常接觸能威脅人類性命的疾病來源的一群。
正確的洗手方法:
- 應使用清潔的水來洗手。
- 扭開水喉,將肥皂或皂液等清潔劑塗上手掌心。
- 將清潔劑在手中揉搓至少10秒,期間不要用水沖洗。
- 留意有否清潔手掌心、手背、各手指尖、手指間的隙縫、虎口位和手腕。
- 將手用清水清洗,使清潔劑不殘留在手。
- 以乾毛巾或抹手紙巾將手擦乾,亦可使用乾手機。
- 不可直接用手閂水喉,應該用抹手紙巾包著水龍頭來關,或先用清水洗一洗水龍頭。
每年的9月16日是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地球錶面的臭氧層出現了嚴重的空洞,1974年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羅蘭(F.Sherwood Rowland)和穆連(Mario Molina)發現。
1987年9月16日,全球46個國家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目前已有170多個國家簽署),標志著各國將對保護臭氧層即將開始具體行動。
1995年,聯合國規定,從當年起每年9月16日為國際臭氧層保護日,旨在紀念“蒙特利爾議定書”的簽署,並喚起公眾的環保意識。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BD%E9%99%85%E8%87%AD%E6%B0%A7%E5%B1%82%E4%BF%9D%E6%8A%A4%E6%97%A5"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Category:%E8%81%94%E5%90%88%E5%9B%BD
感想:聯合國所舉行的活動多的是,在這些活動當中,所受益的人成千上萬。這達到了組織的其中一個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於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並激勵對於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