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iful Ones
Suede
(Coming Up)
High on diesel and gasoline, psycho for drum machine
shaking their bits to the hits,
Drag acts, drug acts, suicides, in your dad's suits you hide
staining his name again,
Cracked up, stacked up, 22, psycho for sex and glue
lost it to Bostik, yeah,
Shaved heads, rave heads, on the pill, got too much time to kill
get into bands and gangs,
Oh, here they come, the beautiful ones, the beautiful ones
loved up, Doved up, hung around, stoned in a lonely town
shaking their meat to the beat,
High on diesel and gasoline, psycho for drum machine
shaking their bits to the hits,
Oh, here they come, the beautiful ones, the beautiful ones.
You don't think about it,
You don't do without it,
because you're beautiful,
And if your baby's going crazy
that's how you made me,
la, la, la, la...
無可否認,Suede是很出色,單單是Brett Anderson的聲音都叫人著迷。
Suede日記:從解散到回望
自從Suede的首張official single "The Drowners"於1992年推出以來,Suede便以一顆驚艷流星的姿態降落於英國獨立樂圈,這顆當時被冠以「最佳英倫新樂隊」的indie star,來到今天,還是逃不過大部份樂隊的必然命運 - 解散。
2003年11月6日,相信是讓不少Suede樂迷傷心的日子,因為在樂隊的官方網站裡,Suede公開宣佈了解散的消息:「來年開始,Suede的成員將會進行個人發展,而於未來將不會再有任何新大碟推出 - 除非樂隊認為在藝術層面上是合適的時機。」話說來雖是動聽,但亦不張揚地揭出了Suede解散這鐵一般的事實。
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曾是死硬Suede fan的筆者心情雖沒有怎麼大波動,但卻是複雜的:一方面感到少許驚愕,也未免有點可惜,另一方面卻心裡直說:「都是時候了」,好像放下了心頭大石一樣。其實我想這 |
 |
種複雜心情不止出現在我的身上,也會出現在其他一些Suede樂迷身上。這全因我們對Suede有著一種難解的情意結。說到底,有哪隊外國樂隊曾經四度來港演出? |
回顧Suede的發展,經過了人事的改變,也經歷了音樂風格的變化,這些經過,還說不上怎麼具傳奇性,但也不是平平無奇或沒有任何值得討論的地方。單是主唱Brett Anderson便是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人物。無論是早期臉上?上脂彩作中性打扮的他,還是後來充滿了男性魅力的形象,加上間中出位的言論,使他不難成為大眾的焦點。
當然,作為歌手,除了形象外,獨特的聲線也是十分重要的。Brett Anderson那性感而感情豐富的歌聲,演繹起來自Suede首張同名大碟(1993年)內的快歌,如"Animal Nitrate"、 "Metal Mickey",或是像"So Young"般有著閃爍光芒的歌曲,都份外入型入格,但更叫人驚喜的是在"Pantomime Horse"或是"Sleeping Pills"裡Brett的歌聲可以由性感變得如此感性 |
 |
,而且動人。Brett的聲音未必是充滿變化,但一定是充滿了吸引力。
另一位不能不提的人物當然是Suede的結他手Bernard Butler,這位被視為九十年代最佳結他手之一的作曲人,是主宰著Suede音樂風格的靈魂人物。縱然在他口中,Suede的第二張大碟"Dog Man Star"是如此不合他心意,但卻不能就此否定了"Dog Man Star"在Suede樂迷心目中偉大專輯的重要地位。 |
 |
94 年出版的"Dog Man Star"比Suede首張同名大碟更進一步的,是裡面的歌曲不論在結構上還是意境上,都被大大深化了,有著接近art rock的風骨;在情調上,"Dog Man Star"更是傷感得刻骨銘心。單聽"The Wild Ones"這首連Brett Anderson自己也十分鍾情的歌曲,由恬靜到盪氣迴腸,氣氛上的動人是如此深刻美麗。而Bernard Butler的音樂造詣和野心,則明顯地反映在"The Asphalt World"這首長篇epic之作當中。即便是像"2 of Us"、"The Power"這等acoustic曲目都是如此楚楚動人。 |
在香港,有些人像我一樣是從Suede同名大碟或"Dog Man Star"時期開始認識Suede,也有更多人是在"Coming Up"打後才開始認識Suede的。這正好是一般人對Suede的發展階段的一條分隔線,因為從"Dog Man Star"到"Coming Up",Suede不但出現了人事上的變動,同時在音樂風格上也出現了改變。
早在"Dog Man Star"面世之前,亦即是這張大碟的後期製作階段,Bernard Butler便因為與其他隊員及監製意見不合而憤而離隊。失去了重要的一員,面對緊接著的宣傳和現場演出活動,Suede決定公開招募結他手。結果在云云應徵者中,接手Suede結他手寶座的人是當時年僅17歲的Richard Oakes。
|
 |
樂隊的主要創作人不同了,其音樂上有一定程度的改變是免不了的。雖然不是改頭換面,但跟過去的傷感動人的art rock風骨相比,Suede 96年出版的第三張大碟"Coming Up"走的明顯是另一個方向。我們可以聽到的是一首首Suede式的精緻流行曲,感覺上仿似是以上張大碟中的"New Generation"那搶耳、悅耳和酷得很的曲調配上更易入耳、更易消化的編排而來,從前你有想像過Suede會唱出像"Beautiful Ones"這種爽勁又流行化的歌曲嗎?"Coming Up"中的Suede依然很酷,但相比起以前的self-style,這時的Suede給人的是一種比較硬銷式的酷。如果坦白點說 |
,"Coming Up"的歌曲是充滿了商業計算的,只是,不能否認,這批歌曲的確具有相當的水準。
其實,除了Richard Oakes,當時還有另一位新隊員加入了Suede,便是負責鍵琴的Neil Codling。只是在"Coming Up"中所見其影響及作用不大,反而是他俊俏的樣子更惹人談論。
在發表另一張新大碟前,Suede將他們的b-sides歌曲結集成雙唱片集"Sci-fi Lullabies"。disk 1集中了Butler時代的作品,實在叫人驚訝Suede的b-sides歌曲都能如此動聽。disk 2則是以Anderson/Oakes/Codling三人的作品為主,其中最突出的卻是由Mat Osman作曲的"Europe Is Our Playground",此曲有著重重的濃烈氛圍,另外"The Sound of Streets"的清新秀麗也叫人耳目一新。但總的而言,disk 2無可否認是比較良莠不齊。其實在這張合輯中,可以確切地窺視到前後期Suede的分野。
|
 |
直到99年,Suede的第四張大碟"Head Music"終告發表,事前曾揚言會投向電子摩登化,監製一職更由合作多時的Ed Buller換上了Steve Osborne。可是這時的Suede始終未見怎麼的大躍進,除了如"Elephant Man"的短小punk樂,"Savoir Faire"、" She's In Fashion"等的精緻造型略有新鮮感之外,其他歌曲都給予人不進則退的感覺。總括而言是一張處於合格邊緣的作品。甚至對於許多早期已開始追隨Suede的歌迷來說,這張大碟是對Suede失望,繼而放棄的開始。 |
來到了新世紀,Suede又有人事上的變動,Neil Codling因健康理由離隊,空缺由前Strangelove成員Alex Lee頂上。可是Alex的加入沒有為Suede添上任何magic,在擅長炮製英式結他流行曲的Stephen Street手下,2002年出版的"A New Morning"放棄了上回點點的新鮮感,回歸基本的結他流行曲路線。其實回歸基本並沒問題,就像"Coming Up"一樣,流行化沒問題,只要流行得精彩便行。可是"A New Morning"委實平淡得乏味,也許諷刺地說,這張大碟沒有甚麼叫人難忘的地方,最難忘的或者是其平淡無味。 |
 |
老實說,這時的Suede吸引力已是大減,單是Brett Anderson那張滄桑疲倦的臉容已彷彿在暗示著一些甚麼的提示。也不要說甚麼,在Suede第四度來港演出時,居然跑到香港電台的十大中文金曲去當表演嘉賓。試想像當年的性感indie icon,如今站在許多indie樂迷都認為是不值一晒的流行音樂頒獎禮去表演,實在叫人「眼怨」。所以,我說當我收到Suede解散的消息時,有像放下了心頭大石的感覺便是這原因。我情願Suede保留著從前的光芒,在還有人為他們心傷的時候解決,總好過到人們連提一提他們名字的興趣也沒有時才作出決定。
Suede在各方面的改變是事實,整個經過是好是壞,也許各人有各人看法。以上的也是我自己對Suede多年來發展的解讀。但我相信,不多不少其中總有些部份跟其他一些Suede樂迷的意思大致相同。希望大家在讀這篇文章時,就算當中的觀點跟你的看法不同時也不需要動火,因為這只是一個曾經作為Suede死硬樂迷的一些感慨。
2003 年10月,Suede推出了首張細碟精選大碟,為Suede的音樂生涯作出了總結,隨之而來的是Suede音樂生涯的結束… |

Bernard Butler和Brett Anderson折夥十載後再續前緣 |

The Tears的全體五人陣容 |
THE TEARS
HERE COMES THE TEARS
(Independiente / V2) |
|
THE TEARS
淚之旅
Text : 袁智聰
Post Date : 2005-06-05
當Brett Anderson和Bernard Butler這兩位分道揚鑣多時的前Suede音樂拍檔宣布復合、組成 The Tears,對於樂迷來說簡直是一個夢寐以求、儼如夢想成真的天大喜訊。
1994年,在Suede的第二張專輯Dog Man Star灌錄至尾聲期間,結他手Bernard Butler跟隊友及監製Ed Buller鬧翻而毅然離隊。當年,大家都對Brett Anderson與Bernard Butler二人的關係破裂而作出「一山不能藏二虎」的蓋棺定論,甚至被拿來跟昔日The Smiths的Morrissey與Johnny Marr之決裂相提並論。
那時彼此皆年少氣盛,Bernard一走了之,其他Suede成員也無意挽留,雙方自此各走各路、互不相干。但原來Brett與Bernard尚未緣盡。
2004年,Brett和Bernard終告重修舊好,決定再走在一起合作,碰巧是距離從前Bernard退出Suede剛好接近十載,時間上是否發生得太完美?
Bernard脫離Suede後,Suede不但沒有一蹶不振,反之他們卻憑著第三張專輯Comong Up成為一支深入民心的樂隊,寫下其音樂事業的高峰。當時來看,Bernard自然成為了輸家。然而風水輪流轉,看著Brett把Suede解散,到跟Bernard復合另組The Tears,如今來說對Brett忠心耿耿多年的Mat Osman和Simon Gilbert,才是輸家。
一山不能藏二虎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Bernard跟Suede各人的不咬弦關係,最後弄至離隊收場,但其實在事情發生之前,我們這群第一代的Suede追隨者乃早已看到多少端倪。
當年打從Bernard意氣闌珊地踏出錄音室的一刻,他跟Suede的關係亦馬上告一段落。然而在事發的多個月前,同年4月他以個人姿態登上日本音樂月刊Rockin’ On封面,在這篇獨家專訪裡,他已毫無避忌地大談他跟Brett及Suede所存在的問題,如他對Brett的言論態度不甚認同,不甘外界把輿論集中Brett的言行(甚至謊言)而多於他的音樂,看到已是他跟樂隊間的一度裂縫。
即使早年Suede的作品全是由Brett與Bernard聯袂合寫,不過在音樂創作夥伴關係背後,二人並非一對好拍檔,Brett高調活躍、Bernard低調內向,彼此的性格乃甚迥異。到頭來我們看到Bernard不滿Brett的言論與感到再無人信任他,而樂隊各人又抨擊他為試圖獨攬創作大權的Control Freak,最終雙方不歡而散。
曾幾何時,我們無法想像Brett與Bernard會有復合的一天。02年間,Bernard忽然感懷身世,向傳媒表示後悔當天一怒之下離開了Suede,並寄望可以有機會歸隊。當時Suede各人固然嗤之以鼻地報以一臉「別妄想」的回應--但是可能那時Brett已在心裡暗道:「這是不俗的提議啊。」
冰釋前嫌
在搖滾音樂史上,看盡了樂隊成員的離離合合。從前血氣方剛,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弄至拍枱鬧翻。然而事隔多年,大家也成熟了,舊日的恩怨亦自動一筆勾銷,冰釋前嫌,從而再走在一起合作,那早已司空見慣。
The Tears的出現(取名自Philip Larkin一首詩Femme Damnes裡的一句”The only sound heard is the sound of tears”),看到Brett與Bernard握手言和背後,其實都是二人在音樂事業上的「需要」。
自脫離Suede之後,Bernard一直處於漂泊不定之中──曾跟David McAlmont組成McAlmont & Butler,短暫地加入過The Verve,繼而加盟Creation廠牌,推出過兩張個人專輯;本以為Creation是他的好歸宿,但隨著Creation瓦解,他又變成無主孤魂,然後又重組McAlmont & Butler。另一方面,在高峰過後,Suede的02年專輯A New Morning的強差人意成績,令Brett的信心大受動搖,又或者他認為樂隊的創作力已經見底,於是以一張單曲精選Singles作圓滿總結之後,Suede亦在03年11月宣布解散,因為Brett明瞭他在音樂上需要一些突破與轉機。
03年12月,分開多年的Brett和Bernard再度聚首一堂傾談,原來大家都有再走在一起組樂隊的意向(Bernard說:「我經常想這是遲早會發生的事。」)結果這對舊拍檔亦一拍即合。從Suede公怖解體到Brett與Bernard發放二人合作的消息,也是短短不夠半年間的事,可謂速戰速決。說到底Brett與Bernard之復合,無疑是外界所引頸以待的事情。
The Tears的衍生,正讓他倆再續前緣。
再續未了緣
一行五人的The Tears除了Brett和Bernard二人之外,還有低音結他手Nathan Fisher、鍵琴手Will Foster和追隨Bernard多時的日裔鼓手Makoto Sakamoto。
十一年前Bernard捨棄Suede而去,留下的Dog Man Star是公認為樂隊在藝術性上的顛峰狀態淋漓盡致之作。既然Brett與Bernard再夥拍合作,樂迷在心理上或多或少寄望會有另一張Dog Man Star的出現。
然而The Tears的處男專輯Here Comes The Tears並不是另一張Dog Man Star,較接近的比喻是,此乃一張由Bernard掌管創作大權的Coming Up。
Brett的演繹仍是很Brett Anderson,Bernard主理的曲式亦跟McAlmont & Butler抑或他的個人作品為一脈相承──清爽、流麗、偶然Bitter-sweet,甚至弦樂的運用到Soundscape的營造,都是Bernard的掌握之內,當然他的結他主奏仍是那麼獨一無二、鏗鏘俐落。最重要是The Tears給Bernard償還了一項以往跟Brett合作時所未能盡情發揮的事情──開宗明義作為樂隊的唱片監製,反之Brett卻只有退居執行監製的位置,明顯是把主導性全權交給Bernard,那正是二人復合的最大意義——Bernard重新得到Brett的信任。
重新磨合
可以說, Here Comes The Tears仍是一張多麼Brett & Bernard的唱片。二人再走在一起,那不是要弄出一張驚世駭俗的破格之作或甚麼,而是把彼此故有的音樂模式重新磨合為一體。
像勾勒出低下層社會的先行單曲Rufugees是他們的三分鐘流行曲,清爽悅耳,談不上有何驚喜但勝在穩穩陣陣、中間路線,至少不會惹人反感。在碟內,也倒有一些似曾相識的聲音。比方如Brave New Century的陰暗而扣人心弦,像返回We Are The Pigs的狀態,連其結他前奏也見同出一徹。The Ghost Of You和Fallen Idol(Brett的自白嗎?)叫人樂迷聽得觸動心靈的Ballad曲目,固然是招牌動作。甚至碟末由鋼琴與管弦樂作主導的慘白小品A Love As Strong As Death作結幕,也是對昔日的Next Life與Still Life之回應。
道出人生如戲、把人生比喻為一齣電影的Co-Star卻不是Filmstar的延續,在輕盈的電氣化節拍下這是一首蠻浪漫動人而帶點Uplifting的歌曲,仿如置身美麗星空下。Imperfection的盪氣迴腸,歌曲的意境很有著一種闊銀幕的電影感。另一方面,Lovers的巨大鼓擊與爽勁瀟灑的電結他聲下,那搶耳的70’S Rock情操亦可跟McAlmont & Butler的Yes媲美。
Apollo 13帶我們乘坐阿波羅十三號,在曼妙美麗的Waltz節奏下,作品曲如其名地有一種飄盪於太空的感覺,是全碟較近似Dog Man Star時期氛圍的曲目。最令人意外,是Two Creatures的幽幽Country Rock風情與公路氣息,想不到Brett與Bernard也可以那麼Americana;Two Creatures不是指他倆,而是一對遠走高飛的情侶。
姑勿論The Tears能否回到閣下心目中Brett與Bernard的音樂水準,也誠然二人的創作似乎太安份守己,但最重要是他倆真的再走在一起了。聆聽The Tears,情意結始終行先。
(原文刊於《Milk》現經重新修改)
-------------------------------------------------------
I CAN SEE THRU THE TEARS IN YOUR EYES
Text:Jansen
Post Date : 2005-07-18

這是一篇遲來的The Tears樂評,但他們既已宣布來港開演唱會,現在再談「眼淚」,就當是慶祝Brett Anderson第N次,以及Bernard Bulter首度來港演出吧。
如果我跟你說,這個多月來我聽得最多最多的,是The Tears(當然還有Saint
Etienne),最有可能的原因,不外乎Suede情意結作祟。也許沒錯,當年我的確是一位聽Animal Nitrate聽到搖頭擺腦、聽The 2 Of Us聽到(扮)黯然神傷,並愛死Sam這首真正滄海遺珠的超級Suede歌迷。試問如果從未如此深愛過Suede,我又點會俾面聽由兩位老餅重組的The Tears?
是情意結令我注定要聽The Tears。但究竟我想在他們身上,找著些甚麼?
回想當年,自從Head Music時期開始,我已不忍去聽Suede,不忍看見他們那種既電子不電子、既搖滾不搖滾的兩頭不到岸迷惘音樂方向。但其實在Dog
Man Star前後,Suede曾有過一種全新的、輕盈浪漫的樂風,令我沉迷不已。可惜擁有這種感覺的Suede歌曲不多,例子如Dog Man Star內的The Wild Ones、The Power;先前提及過的B Side作品Sam,以及Asda Town、Digging A Hole。最後便是Coming Up專輯內的完場曲Saturday Night。
當年這種曇花一現的美妙樂風,想不到在差不多十年後的今天,才完全成形。
從首張細碟Refugees的結他前奏一響起,我已清楚感覺到,Brett與Bernard真的回來了。歌詞上,彷彿就是The Wild Ones的下集。「如果你願意留下來,我倆將會是狂野的一對。」他卻選擇離去。多年來風雨飄搖的日子,彷如難民般流離;可最終,他倆還是再次走在一起,Like Bonnie & Cylde we're free。
這是重拾自由、彼此尊重的可貴。The Tears的專輯,就如碟名Here Comes The Tears一樣,簡單直接,一份輕盈浪漫的感覺,游走在專輯內每個角落。Two
Creatures令我再次回想起The Wild Ones,還有Europe Is Our Playground。如果十年前那對狂野的情侶沒有分開過,那麼Two Creatures便是他倆這十年來的經歷遊記,走遍歐洲、美洲、印度、亞洲……故事還會一直繼續下去。歌曲瀰漫的點點肅殺公路氣息,跟歌詞可謂絕配。
較重型的第二張細碟Lovers,Bernard的電結他彈奏依然是那麼無出其右,絕對可媲美最早期Suede的辛辣,卻多了一份揮灑自如。我們絕不能要求已屆中年的Brett及Bernard再玩出So Young那種只屬於年輕的沉溺、自憐。但Lovers所訴說的不同膚色的自由戀愛,一樣充滿生命力。
愈聽這張Here Comes The Tears,愈發覺碟內多首起初覺得水準平平的歌曲如Imperfection、Fallen Idol、Beautiful Pain等等,原來也十分耐聽,很有長青調子味道。就算是完場曲A Love As Strong As Death,鋼琴Ballad式編曲乍聽好像甚「例牌」,但細閱歌詞,這歌的確不是講及「中年人妻眼見老公出去滾,自己卻獨守空房」的Still Life的延續,而是以另一個角度去跟昔日的The Next Life,以至Stay Together作回應:Is it a wave that crashes over us? Or summer rain that washes over, over us?以死亡比喻愛,並把死亡形容得如斯淒美,彷似前面有一個美麗的懸崖,等待每對愛得轟烈的愛侶跳下去。
Let's stay together, let's stay, these days are ours.說到The Tears那種繼承中期Suede的淒美浪漫樂風,碟內完完全全征服了我、教我聽到飄浮在天空中的歌曲,便是Apollo 13。由弦樂、電結他交織出的「太空感」,莫不是帶出副歌一句歌詞:If you follow me, I'll follow you into the unknown。這次,我想起的不再是Suede,而是草莓救星的「太陽系」:讓我們自己製造一個太陽系,循著它走自己的軌跡,I wanna follow you, I just follow you....
聽說The Tears的Live不會玩回Suede的歌曲,這可能是好事來,正如友人說很難想像今天的Brett與Bernard玩奏The Drowners會是何等模樣,那份感覺已全然不同。不過我卻暗地裡希望,他們或會重新演繹The Wild Ones、Asda
Town、Sam……我深信,這些歌曲由Benard彈奏出來,一定會很完美……
又或者,我可能想得太多,還是回歸情意結作結語吧。基本上,只要我能看見Brett與Bernard再次站在台上,一起玩音樂,已經很滿足。我常常想得太多,一直在想,總覺得Two Creatures這歌其實是暗指他倆,他倆不過是地球上兩個Creatures,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存在這世上都是為湊夠數而已。
然而,當這兩個Creatures的音樂,直至今天仍一樣感動我的時候,這個世界,對我來說,已經很不一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