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哭了。
回想大銀幕上的那個抑壓得喘不過氣的男人,我哭了。
電影《竊聽者》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柏林圍牆未倒下時的東德。主角韋斯勒上尉是東德的秘密警察,為了替舊同學兼上司討好最高領導,自願地參與了一次由政府支持的全天候監視竊聽工作。在行動中,作家基約•戴文及其舞台劇女友CMS的一舉一動全被監視。日復日的工作,主角慢慢地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份子,並漸漸改變了他的生命……
男主角烏列謬希(Ulrich Muhe) 是整齣電影的靈魂,他演活了一位喜怒不形於色的秘密警察,大銀幕上的他老是穿著同樣款式的夾克、襯衫及領帶,臉上也慣性地露出木訥的表情,整個軀體就像戲內的天氣一樣都是冷冰冰的。
人始終也是感情的動物,愈去抑壓自己的感情,就愈容易出岔子。韋斯勒在竊聽作家及舞台劇女友CMS 行房後,終於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在家裡與妓女不算痛快地幹了一場。男主角在電影中最軟弱的都可算是伏在妓女那雙豪乳前並懇求她不要離去,苦苦哀求而不被接納的一刻。
電影中段,作家的編導朋友因舞台劇演出過火而被政府列入黑名單,一生不能再涉足舞台工作。編導朋友說道「導演不能再當導演,就像沒有了菲林的相機一樣」,鬱鬱寡歡的一副落寞表情盡顯,最後編導朋友在作家的生日派對完結後,在住所裡上吊自殺身亡。編導朋友送予作家的最後一份生日禮物是一本琴譜,作家一邊彈奏這首曲譜,一邊緬懷過去最美好的時間,與此同時,在竊聽中的韋斯勒亦不由自主地淌下一滴男兒淚,彷彿就像同根同生一樣。

韋斯勒一直以來也暗中隱藏情報,作家才得以發表一篇當時被禁的資料文稿。事情被鬧大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政府先以「非法買藥」罪來拘捕舞台劇女友,再向她迫供要求提供有關被禁文章的出處。最後韋斯勒的一次絕地反擊以為可以為作家及其舞台劇女友洗脫污名,可惜萬料不到CMS 因後悔自己出賣作家而衝上馬路,被大貨車狠狠撞開,當場慘死。男主角目擊事發經過,但礙於身份問題而不能作出任何拯救行動,那種情感的抑壓已走到最盡處。
對我來說,電影的尾段部份是男主角情感終於抑壓不住的一次爆發影像。由上尉貶為在地窖檢查信件,衣著亦由襯衫領帶而轉為普通擋風衣,但臉上仍舊是掛著一副不苟而笑的表情。直到柏林圍牆倒下,他孑然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朝著自由的外間世界進發。
東西德合併後,西德所有秘密地下資料完全被公開,作家基約•戴文走到資料館翻查那些秘密資料。他查閱那些資料後,終於知道了當年男主角暗中協助著他公開被禁文章一事……
最後鏡頭來到了一間書店的門外,窗櫥掛著的是作家的新著作。他撇下手上的工作,走進書店裡把那本小說翻開了,讀到第二頁,書上寫道一段在「獻給HGW XX/7 (韋斯勒當時的代號) ......」。那一刻霎時的感動,我與男主角也同樣地感受到那種抑壓被一下子釋放出來的感動。男主角把書拿到櫃台付款,售貨員的一句「是送給別人嗎?需要包裝嗎?」
韋斯勒輕輕但肯定的一句「不用,這是給我的!」之後的幾秒定格,望著他的樣貌突然寬容起來,雖然仍然沒有笑出來,但那種不再繃緊的表情完全表露,是如釋重負的一個樣子。
看到這裡,我的鼻子一酸,眼淚全湧進眼眶裡。霎時電影院裡的射燈除除亮起,我揉揉雙眼並收拾心情離開電影院。與朋友說再見後,一個人乘著巴士回家,耳機內盡是聽著低迴的歌曲。想著電影中男主角對所有情感也有所抑壓,回心細想,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的孤單及可怕,一想到這些吊詭的地方,我的鼻子又不由自主地酸起來,不消一會眼淚便奪眶而出,茫然流出的一滴眼淚。這個情景就如電影中的男主角聽到那哀痛的琴聲後,不由自主地流出那來自情感崩潰而造成的一行眼淚。

這是一套德國電影。
這是一套佳作。
《竊聽者》破紀錄在德國電影大獎(German Film Awards)上獲十一項提名,在「歐洲電影獎」奪下最
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劇本等重要獎項,以大熱姿態入圍今屆美國金球獎及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
語片「歐洲電影獎」。
不過跟前兩年的《DOWNFALL》一樣,上映戲院只得幾間,有點無奈…還好的是隔近我家位於油麻地的百
老匯電影中心剛巧會放映,要不是我不會去看呢。
在竊聽的過程中,出現了政治與藝術的對抗,藝術與現實的鬥爭,理想和情感的戰爭,基本上覺得這套
電影很能反映人性。「一個不能拍劇的導演,就等於一部沒有菲林的相機,一台無穀可磨的石磨……一
片空白。」當女主角CMS受秘密警察的盤問結果供出了他男友時,也不因是為了她的理想,她的藝術嗎
?不能演出的劇子,亦都等於一部沒有菲林的相機呢。CMS臨死時痛苦地看著主角,她巳經知道自己做
錯了……沒有愛人的她生活都只會是一片空白吧。
「列寧說,貝多芬鋼琴曲聽過三遍,就革不成命了。」男主角日日夜夜竊聽藝術家的生活,多多少少受
他們的思想影響,後來更不惜自己的仕途去幫助戴文和斯蘭。到了最後當男主角因為的戴文新作的一句話(獻給HGW XX/)去了買了那本書,更說了「不用,這是給我的!」語帶雙關,不知怎的,看到時心突然有點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