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敦克爾克大撤退,令不少二戰迷引以為憾。世人多以德軍裝甲部隊被下令停止前進及被撤回為讓英法聯軍從敦克爾克撤退的主因。近日拜讀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富勒的著作《西洋世界軍事史》,作者卻推翻以上的說法。富勒認為是次成功昤在德軍控制之外的。而他所列舉的原因筆者認為並不全面,故撰文論述是次撤退的成因。
首先談談最富爭議的「暫停」問題。5月24日,A集團軍總司令倫德斯特下達了下面的訓令:「根據元首的命令,不應越過侖斯-貝蘇尼-艾爾-聖土美-格拉沃利訥(運河線)之線。」終至26日才繼績進攻(註1),去到6月4日才攻占敦克爾克。此舉給了盟軍極寶貴的撤退時間,可說是大撤退的成功主因。然而為什麼會有這道命令的出現呢?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希特拉根據自己一戰時的經驗,擔心坦克部隊陷入佛蘭德的沼澤地。在1939年他曾這樣說過:「戰車的使用必須以最適合於其性能的作戰為限。無論是何種環境之下,都不應允許戰車被糾纏在比利時城鎮之內,因為無數的房屋可以引起無限的混亂。」這道理放在沼澤地身上亦然。如果這是屬實的話,則這明顯是個明智的決定。但事實並非如此。古德林,他曾在戰時擔當裝甲兵總監,對戰車的性能的認識絕對比很多將領深。在他的回憶錄中不難看到他對這點的看法。「假使當初最高統帥部沒有突然制止第十九軍(註2)的前進,那麼敦克爾克早就巳經攻克」(註3)「不過更糟的卻是在敦克爾克的外圍,不准我們沖過Aa線。(中略)假使當時裝甲部隊能奉命迅速推進,那麼我們一定可以在英軍之前進入敦克爾克。」
從以上兩句可見,古德林由此至終也認為應用裝甲部隊攻下敦克爾克而不應該令裝甲部隊停下和徹走。以他對裝甲兵的認識,有沒有可能對希特拉的擔憂視而不見呢?既然沒有,那末為什麼古德林仍打算動用裝甲部隊?唯一的解釋就是希特拉的擔心是多餘的。回憶錄古德林也提及他自己的想法。「這個大好機會卻給希特勒個人的神經質弄糟掉。他以後所發表的理由,說因為看到佛蘭德平原地區河川縱橫,所以才命令我的裝甲軍不要冒險前進--這實在是不成其為理由。」(註4)
其二,受紅色計劃(Plan Red)影響。英國官方戰史是這樣解釋:「因為德軍當局逐漸分心於紅色計劃的準備,所以此後在法國北部的戰役指導都受到了影響,否則他們有許多行動無法加以解釋。」當時,德軍的裝甲師是需要休息和補充。以裝甲兵團(Panzer Group)為例(註5),巳在一半的戰車不能作戰。但他們在埃訥河和索穆河以南的敵人卻是完整無損:法軍在馬其諾防線有13個要塞師,還有43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3個騎兵師;英軍只有一個組織師第51師,還有第一裝甲師。根據紅色計劃,B集團軍需要突破索穆河上法軍的正面,然後A集團軍在埃訥河亦作出同樣的突破,要注意的一點是,A,B集團軍都要以裝甲師為作戰的基礎。這裡可看出了戰車對德軍的重要性,也明瞭為什麼希特拉要徹回裝甲師,為的就是紅色計劃,德軍下一個階段的攻勢。
戰事去到那時,德軍之所以能獲得這麼大的勝果很大程度是裝甲部隊之功。作為空軍元帥的戈林卻不能容忍他的空軍的風頭給陸軍搶去,結果他說服了希特拉由空軍「解決」敦克爾克,結果消滅敦克爾克敵軍的任務改由地面炮兵和步兵配合空軍完成。但這真的有效嗎?
英國的空軍太猛了。這是我看了數據後的第一個想法。在撤退中英國空軍一直為地上兄弟護航,在敦克爾克上空和德國空軍上演一場激戰。結果英國空軍只捐失了177架戰機,而德國空軍就捐失了240餘架。為什麼會這樣的?難道這就是戈林口中的強大的帝國空軍嗎?德國空軍敗在何虡?在整場空戰中德軍的戰術是這樣的:由轟炸機群攻擊作撤退用的船隻,沙灘上的英軍,戰鬥機群則負責掩護轟炸機群。英軍則用盡法子引德軍戰鬥機群脫離轟炸機群再攻擊轟炸機群。結果轟炸機群為了逃離敵機攻擊而無法精確地轟炸船隻和敵人,更因此損失了150架轟炸機。而投擲下來的炸彈在沙灘上爆炸也威力大減。丘吉爾回憶錄描述了這情況出來:「炸彈投入松軟的沙內,爆炸的彈片被沙子包住,散不開。在最初階段,經過一陣轟隆隆的空襲之后,軍隊吃惊地發現几乎沒有什么傷亡。到處都是炸彈在爆炸,但是很少有什么人受傷。」
天氣也幫了英軍一把。德國的偵察飛機和地面部隊報告:「(5月28日)敦克爾克大撤退上空大霧彌漫,加上地面濃煙覆蓋,空中看不清目標,無法繼續進行空襲。」這樣的天氣去到6月1日才好轉,但在這不敵宜空襲的四天中,戈林仍執意要去攻擊敦克爾克,不但損耗了己方的空中戰力,轟炸成效也不太大。後來英國為了減少傷亡,故撤退改為夜間進行,德國空軍沒他們辦法,逐轉移了空襲目標,敦克爾克的攻勢交回地面部隊去發動了。空襲是當時德軍當局唯一有力阻止盟軍撤退的方法,轉移空襲目標亦則意味著阻止失敗了。
後來又有人說,敦克爾克大撤退是希特拉存心放走所致的。記得戰爭論說過,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續。希特拉放走英軍是出於政治目的,使英國政府對其獲得好感以便進行和談。這說法也不是不無道理的。那個時候法國淪陷是早晚的問題,到時德國雄霸歐洲,有資格挑戰她的霸權地位就只有英國和蘇聯。如果要征服英國就要靠她薄弱的海軍去掩護登陸部隊橫渡英吉利海峽。即使僥幸登陸成功把英國擊敗,德國利益也不會有很多,本土淪陷會使她遍滿全球的殖民地也跟著土崩瓦解,但這只是對美日等國有利,用德國人的血去幫助其他國家並不化算。更何況希特拉認為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在東方,他本身的思想巳把自己和布爾什維主義處於一個敵對位置,希特拉曾公開宣稱蘇聯是德國最大的敵人。如果成功和英國和談,那末德國就可以騰出手對付蘇聯,去完成日耳曼民族的神聖使命。
驟眼看下去好像滿有道理,古德林提出了他對這事的看法,筆者也認為這才是正確的。「只有將英國遠征軍完全俘獲,才足以迫使英國人向希特勒求和,最少也可以使攻英行動有了成功的希望。」(註6)
當然也需要英國本身的努力才促成這次徹退。早在5月19日英國海軍部就擬定了發電機計劃(Operation Dynamo)(註7),26日剛好完成就馬上開始執行了。除了集中了693艘軍䚀外,英國政府還透過無線電廣播號召有船隻的國民加入撤退艦隊,結果共有超過一千艘船隻(見下圖,摘自丘吉爾回憶錄)把366162人撤回英國,其中英國人占224320人,比他們原先預期撤出的人數四萬五千人多出很多,所以有人說這是一個奇蹟。
官方的統計數字表(表中不包括未參加載運軍隊的船只)如下:
船上的救生艇以及有些私人的小船無記錄可查,故未計入。
英國歷史學家評論說:「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滅亡始於敦克爾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亦有人認為這是德軍大戰初期最大的失誤。另一方面,敦克爾克可以說是不列顛空戰的前哨戰,如果德國當局檢討過敦克爾克上空他們的表現,也許不列顛空戰的勝方會是德國了。
註1:之後更徹回德軍裝甲師,貽誤戰機。
註2:古德林為十九軍的司令。
註3:閃擊英雄(Panzer Leader),陝西師范大學出板社,頁95
註3:同上,同上,頁381
註4:同上,同上,頁95-96
註5:此兵團為黃色計劃(Plan Yellow)的決定性兵力,分為第十九裝甲軍和第四十一裝甲軍。
註6:閃擊英雄(Panzer Leader),陝西師范大學出板社,頁96-97
註7:發電機計劃為是次撤退行動的代號。
參考資料:
閃擊英雄(Panzer Leader),陝西師范大學出板社,海因茨,古德里安著,鈕先鍾譯
東線四大戰役全畫傳(Full Stories With Pictures Of Battles On The Eastern Front),京華出板社,侯魯梁編譯
一口氣讀完二戰史(A Very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d War 2),京華出板社,楊會軍著
西洋世界軍事史(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istory),廣西師范大學出板社,富勒著,鈕先鍾譯
丘吉爾回憶錄,丘吉爾著
http://www.ndu.edu.tw/new/koei/upload/%B4N%B4%B0%A7J%BA%B8%A7J%BE%D4%A5v%B1%B4%B0Q%AA%C5%ADx%BE%D4%B2%A4.htm
|